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志愿军后期能喝上啤酒:1953年吃上了肉馅饺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自此,志愿军给养物资供应体制和供应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将过去的跟进式保障方式和开设供应站的供应方法,转变为实行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另一方面,将建设前后相通的兵站运输线,转变为建设既前后相通又左右衔接的兵站运输网,使各种分散的保障力量凝聚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的保障整体。具体说就是:国内将给养物资分别运达分部,由分部对军(独立师) 实施分区补给;军以下按建制逐级实施补给。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分部对军补给时,按志后规定的供应任务,根据部队实力、标准、作战要求、地理气候条件、部队任务及现有库存,结合运力情况,编制月计划或临时性补给计划。补给计划确定后,由分部与军(独立师)根据双方运力和任务情况,划分自运或下送范围,同时下达供应与运输计划,按分工完成各自的补给任务。在实施供应计划时,各级掌握一定的机动运力和物资,以弥补计划不周和应付意外情况。
     军以下各级组织补给时,根据作战样式确定补给方法。在防御作战情况下,军对师以下部队的供应,一般实行逐级下送,分段包运,军保证师,师保证团,团保证营、连。军全部以汽车运到师,必要时直送到团。师至团,先期以畜力运输为主,后期因公路不断加修,改为以汽车为主,马车为辅。团至营、连,接近火线,受道路地形限制,视情况以畜力或人力运输。一般情况下,军对师、师对团每10日补给一次,团对连每5日补给一次。
     在运动作战时,部队行动迅速,则由兵站组织轻便机动小组载运给养物资,沿部队运动方向拦路发放。在部队阵地稳定的情况下,则实行分段运输,逐级下送。在部队紧急需要而道路良好的情况下,实行越级下送,以节省中途倒运时间,及时保证供应。
     山地作战,道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行,或坚守阵地道路受阻时,师以下各级后勤则准备一定的人力运输补给。
     追击、穿插作战,一般多采用尾随部队跟进补给的方法,组织一定数量的车辆或人力,携带相应的给养物资,尾随部队,随耗随补,或组织梯队式的供应小组,于进军线上循环补给。对过往部队,采取按部队行动路线和宿营地址,沿途设立补给站予以补给。设站距离依部队行军速度和携行量而定,一般部队携带2日口粮,故每隔30公里左右设1个补给站。
     对小部队和零星人员,由志后统一印发餐票和主副食票。餐票分一餐、一天、三天三种,供零星外出人员就餐使用;主副食票按面值分一斤、五斤、十斤等,供小部队向兵站领取实物。
     随着补给体制的不断完善,作战部队给养供应逐渐好转。到1952年,给养物资供应全面好转,不仅粮食、副食能按标准供应,而且还有一定节余建立储备。到1953年,给养供应更为好转。1953年2月,全军粮食储备量达8个月以上,副食蔬菜类可供全军食用167天。部队生活进一步改善,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战士们高兴地说:“四川榨菜到朝鲜,黄河鲤鱼上了山,生活不断有改善,后勤真是不简单!”
     建立战地给养储备体系
     1951年6月,志愿军转入阵地战阶段。由于战线趋于稳定,各级大力健全后勤机构,大力建设兵站运输线,为给养供应的好转创造了条件。但当年的特大秋洪,使交通中断1个多月,仅志后第一、二、四、六分部及各军损失主副食即达84.5万余公斤,部队再度缺粮。后经全军动手,抢修道路,抢运给养,统一借粮和节食互助,才渡过了粮荒。这一特殊情况引起了志愿军后勤部的高度警觉: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如此大规模的保障,如果出现任何特殊情况,在没有充足的战地储备的情况下,志愿军还会发生粮荒。因此,志后决定,在运输状况好转的情况下,抓紧建立战地给养储备体系。11月以后,运输状况好转,粮食基本上做到了按标准供应,而且生粮增多,熟粮亦由炒面改为压缩饼干。于是,部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给养储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