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他们先后在俄罗斯和美国复印的资料有几十万页之多,光中苏关系档案有26卷,请人翻译出来的字数多达400多万字。 不仅查找外国资料困难,还由于外交部档案馆中国部分以前不对外开放,几年前查找国内的资料只能到地方档案馆区寻找。参与该书写作的专家曾经到中苏边界边上的省市逐一查找资料,如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内蒙古的包头,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档案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要求和呼吁不能用单边档案研究历史,必须把双方或多方的档案进行比较,才能对历史了解得更清楚,这也是研究冷战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沈志华说。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有关专家指出,因为苏联解体,档案资料对国际社会开放,因此在冷战结束十年后,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开始突飞猛进,有了大量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可靠。而在此以前研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只能找到美国档案,研究起来只能用单边档案。 揭秘中苏关系破裂的历史真相 “在没有弄明白历史真相前,有很多观点都是胡说八道,因此,这部书颠覆了过去很多所谓的历史真相,真相就记录在历史档案中,一掏出来就会发现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重塑历史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志华这样说。 《中苏关系史纲》对人们非常关注的一系列重大敏感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解读: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何以短命?中苏分裂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两国的国内政治是怎样影响各自的对外政策的?中苏关系的阴晴冷暖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巨大的作用? 《中苏关系史纲》提出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观点:中苏之间的原则性分歧并非产生于苏共二十大或1956年。书中指出,在1956~1957年,中苏关系恰恰处于上升时期。1957年11月的莫斯科会议是中苏同盟显示其力量和影响的最高峰,毛泽东在会议期间的言谈举止充分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共平起平坐了。但也就在这时,双方的分歧开始露出苗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