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刘允斌生活在父亲老家湖南省宁乡县,这里和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一样,充满了苦难和血泪。小允斌如同路边的小草,虽然经受着沉重车轮的碾压,还是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刘允斌记事了,懂事了,能记住许多人和事,懂得许多人情世故。可他就是记不得自己父母的模样,不懂得父母为什么不来看他。尽管他也受到过母亲的爱抚和亲吻,但那时他还处在襁褓之中,无法体会这种深情的母爱。 刘允斌当时只有2岁,寄养在伯父家。他懂事以后,发现自己生活在一家人的冷眼之中,心里常常感到压抑和不解:我自己的父母呢?他们为什么不要我? 刘允斌才4岁,伯父就让他放牛、割草。有一次,他在村边放牛,突然扑来一只恶狗,他的腿被狠狠咬掉一块肉。不久伤口就感染化脓了,家里也不给他治,还逼着他继续干活,很久很久伤口才愈合,但是他幼小的心灵却留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就这样,刘允斌在没有温暖、没有母爱和父爱的人世间挣扎着、哭泣着,他多么需要妈妈的爱护啊!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妈妈又在哪里呢? 1934年,何葆珍已被囚禁在南京一座国民党监狱里,即将走向刑场…… 她永远也听不到自己亲身骨肉的呼唤了。 何葆珍同难友们告别,迈着坚定的步子向雨花台走去。可她也是母亲啊,心里怎能不挂念自己的丈夫和情况不明的三个儿女。 刘允斌怎么样?爱琴还在不在人世?心爱的小儿子刘允若又在哪里? 母亲正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和整个无产阶级的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甘愿洒尽自己的一腔热血…… 何葆珍牺牲后,刘少奇和党组织想接回允斌,并一直在设法寻找下落不明的刘爱琴与刘允若。可是因当时一片白色恐怖,这些努力一时无法实现。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少奇通过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的帮助,才接出了刘允斌,找到了刘爱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又从苏北农村找到了刘允若。 刘允斌从小性格倔强。他很佩服本村私塾老先生朱赞延,他为人耿直,满腹学问。他教授的屈原的《国殇》对刘允斌的影响很大。刘允斌对屈原那种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十分崇敬,曾和小伙伴们步行百里到汨罗江寻找屈原的遗迹,以示凭吊。 1938年底,刘允斌在延安和父亲相聚。他走进父亲的窑洞里,桌子旁一个胳膊上佩带着“八路”袖章的人兴奋地站了起来。这个人高高的个子,穿布鞋打绑腿,头上有些白发。 “叫呀,这就是你爸爸!”带他来的人对他说,而他站在那里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父亲么?他定定地望着面前这个高高瘦瘦的人。 “我的儿子—”很少动感情的刘少奇这次动了感情,他情不自禁地把儿子揽在怀里,一个劲地说,“快长成大小伙子了!” 刘少奇十多年来戎马倥偬、浪迹天涯,自儿子出生还没有见过他几面,这次见已13岁的爱儿如鸣雁翩翩而至,舐犊之情令人潸然。 “爸爸,这些年是否忘了我?”允斌心底的压抑和不解油然而生,仰头问道。 “不思量,自难忘呵!”刘少奇难过且感慨地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