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住的第一孔窑洞 疏朗的风中,彭阳县古城乡小岔沟村恬淡安祥,特别报道组一行踩着宽宽窄窄的黄土路,仿佛踩着一个做了68年的旧梦。 尽管斯人已去,回忆还是从张有仁家的小院里开始了。 1935年10月7日夜晚,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走进小岔沟村。适时,村里一片空寂。在那个纷乱的年月,老百姓如同惊弓之鸟,青石嘴的枪声响起时,人们已经钻进深山“逃队伍”去了。但张有仁16岁的妻子王艳花没有跑。一是因为她刚生完孩子,没法儿走。二是按照当地的风俗,生孩子的屋子晦气,军队不会进来。 王艳花做梦也没想到,这支在自家小院里住了仅仅一晚的特殊队伍,却成了自己一生的惦念,直到2001年去世。 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村张友仁家的窑洞,是毛主席长征途中第一次住的窑洞 孙子张志宏从小就受到王艳花的宠爱,除了上学和工作,张志宏和奶奶一起陆陆续续住了十几年。昨天,在彭阳县古城镇工作的张志宏向我们回忆了奶奶当年的讲述。 看着山头上黑压压站得满满的人都和善有礼,又听了介绍,才知道来的不是土匪,是公买公卖的红军,王艳花连忙颠着小脚,把逃到山里的太爷叫回家。太爷见果真是一支仁义之师,当即就主持着为红军宰了4只羊,给马上了料。王艳花精心作了一餐饭,端到自家住了红军领导的窑洞前,一位年轻人走出来,和善地接了过去,她看到窑洞里一个高大的身影一闪。这位领导个子很高,因为炕短睡不下,晚上还把太爷的寿材板拼了上去。多年后,老人才知道这位领导就是解放了全中国的毛泽东。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住的第一孔窑洞。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揣度在这孔普通的窑洞里,在翻越六盘山、歼敌青石嘴之后短暂的休憩中,一代伟人其思如何。是不是《清平乐·六盘山》的千古绝唱,就是在朝雾迷漫,云海苍茫的六盘山上诗情飞扬,又在这孔窑洞里连缀成行? 1976年,长征时担任毛泽东警卫员的陈昌奉重走长征路,回到了张家已经有些老旧的窑洞前。暖暖的阳光中,陈昌奉和王艳花两位老人相互辨认良久,迟迟不敢确定对方就是当年那个腼腆的小媳妇和那位和善的年轻人。 “你那时候是个小丫头子嘛,咋这么老了?” “你那时候是个碎娃娃么,连枪都端不起来,咋头发都白了?” 谈笑间,穿透了多少沧桑岁月。 据史料记载,1935年10月8日晨,陕甘支队分两路隔河并进,一路上同样险阻重重。红军在任山河遇到马鸿宾三十五师的二三十名运输兵,将其全部俘虏。在古城以东温沟,又碰见三十五师一个营,一个冲锋下来,敌人四散奔逃。天大亮时,又歼灭了尚在酣睡中的邓宝珊新一军两个连队。中午,红军大部分队伍相继到了彭阳,正准备休息吃饭,忽然敌机出现,投弹扫射,只得散开防空。青石嘴一役后侦察连所配给的马匹,被炸弹惊散,战士们为拉马,又忙碌了半个小时。这时,尾追敌人又已接近,并有迂回包围之势。于是,饭没吃成,红军分两路进彭阳东西两山。 为摆脱敌人,红军忍着饥饿,入夜仍在行军。左路北上,宿营王洼一带,右路东进,到赵家山畔、乔渠宿营。 乔家后人的回忆,毛泽东晚上9点左右抵达乔渠的时候,24岁的乔风原和自己5岁的妹妹、五嫂在家。二三十人一下涌进乔家的院子,村里也全是疲惫不堪的红军。拥有100多只羊、20多担粮食的地主赵九生,当即被打了土豪。 赵家油房里的涝坝本来蓄着一池水,时辰不大就被红军趴着喝完了。更多的红军坐在塬上,迫不及待地拿着生粮食吃。他们渴坏了,饿坏了。 乔风原赶忙用木桶从沟里背了3趟水,从窑里搬出一口大缸,当院放了,为红军煮了满满一缸洋芋。窑洞里,小脚的五嫂忙忙地烙了几个燕麦饼饼,送给红军首长(毛泽东)吃。 吃完饭,毛泽东在案板上点了两根蜡烛,摊开了地图,开始办公。当晚,他在案板上睡了一夜。这块案板虽有5尺长、3尺宽,但毕竟比不得床板,加上毛泽东是个大个子,他的两条腿只好搭拉在案板下。 据回忆,第二天10点左右,毛泽东把红军集合起来开拨,向甘肃省镇原县三叉镇行军。为红军做向导的乔风原对后人回忆,开拔前毛泽东讲话的时候,他的头上始终罩着一团青雾;红军一路行进,这团青蒙的雾气始终若有若无地跟着毛泽东。这是毛泽东在宁夏走的最后一段路,此后他再也没有来过宁夏。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给延安同志的一个复电中写道:“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处到一九三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地区的人民对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又应宁夏之邀,挥毫写下了草书《清平乐·六盘山》。 宁夏是如此鲜明地生长在他的生命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