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为防核战争毛泽东亲自拍板“131”绝密工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建国初期毛泽东第一次对苏联人说“不”
     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提到:我们在经济建设问题上要学习苏联。他们那里有现成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成功的。他们已经“建成了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为什么不学?
     上世纪50年代,苏联也是诚心诚意地援助中国。但是,苏联人是按照他们搞建设的思路和习惯援助中国的。当时,在中国怎样建设的问题上,中苏两国高层是共同协商,而协商的结果,往往是中国高层听从苏联高层的意见。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因此,中国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基本接受了苏联方面的意见。“一五”计划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中心展开的,苏联方面打算按照原来的意见,把援建中国的项目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和靠近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这样做,工业建设的各方面配套条件较好,企业上马快,见效明显,又可与苏联的工业建设相联系。但是这时毛泽东有了自己的考虑。他认为,如果把156项工程全部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大城市,对中国工业的均衡布局和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显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国防工业,都建在与正在打仗的朝鲜相邻的东北地区和易受美蒋飞机袭击的沿海大城市,更不妥当。就在马上要确定“一五”计划的前几天,毛泽东把周恩来、李富春找到菊香书屋专门商量156项工程的安排问题。毛泽东说,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我们要考虑中国的实际,不能完全按照苏联方面的意见办。最后,他们确定了这样一个原则:既要尊重苏联专家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主张。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156个建设项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东北地区,要安排近一半到西部去。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意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在中苏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要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要摆在西部。这一决策的实施使过去几乎没有工业的西部地区建起了一批轻、重工业。其中,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建材、电子电气等企业初具规模,并且初步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关系。
     到了1956年,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此时毛泽东更感到,对苏联的经验绝不能照搬。他认为,苏联人走的弯路,我们不能再走。基于这一考虑,他对我国经济建设布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索。他看到,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已有了一些工业企业,但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底子还很薄,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他说:“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毛泽东的决策下,我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建设布局,在新的经济建设布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毛泽东特别注意把国防科技工业摆在西部地区。“一五”和“二五”期间,我国的飞机、坦克、火炮、舰艇等重型武器生产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区。西安、重庆、成都、太原、兰州等西部大城市也很快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在那个时候,苏联经验几乎是神圣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苏联经验,而毛泽东却敢于对苏联人说了“不”。因为他是从中国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并且是立足于中国的,他思虑的是国家经济长远、全面地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