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盘踞于我国北部草原的强大游牧民族。突厥和现在的尔族有什么关系呢?和土耳其又有什么关系?“东突厥斯坦”是怎么回事?古代突厥和现在的土耳其,是否存在某些历史的渊源?本文试图解答上述问题。 突厥并非一民族之统称“突厥”一词因公元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的“突厥汗国”而出现在中国汉文史籍里。突厥汗国是以阿史那氏族为统治氏族的众多游牧部落联合体,组成该联合体的各部落使用的是一种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言,这种语言因之被称作突厥语。于是,汉文古籍上又把与他们出于同一族源,并且讲古代突厥语和若干突厥语方言的各游牧部落通称为突厥。这样,汉文古书上的“突厥”就有了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概念。但无论狭义或广义,“突厥”都不是某一个具体民族共同体的名称。如同著名学者巴托尔德曾经指出过的那样:突厥是随着大的部落联盟的形成而产生的,如果企图把“突厥”这一术语同某个部落联系在一起,那是徒劳的,因为各部落都有其他完全固定的名称。只有部落的联合才用“突厥”这个名称。 突厥语民族发源地 突厥汗国的建立在公元前6世纪,在黑海至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一带(今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生活着一个叫做“塞人”的游牧民族。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崛起,面对亚历山大大军的逼近,塞人被迫东迁到漠北(蒙古高原、戈壁以北地区)。这一地区就处于中国中原的正北方,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大本营,以及对中原发动袭击的基地,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是匈奴,另外还有其他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一般以家族为单位群居,一些大的家族形成民族内不同的分支。塞人的一支阿史那部(即一群姓“阿史那”的塞人)与当地的铁勒人(又称敕勒、丁零)的一支混居、交融,阿史那部接受了铁勒人的狼图腾与黑色崇拜。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原。此时,突厥境内因争夺大可汗之位而分化成五个割据势力。他们之间相互猜忌,自相残杀,削弱了实力。最终导致突厥汗国在公元583年分裂为东西二部。在东西突厥分裂前的三十余年里,是突厥最强盛的时期,这是突厥语系的现代人颇感自豪的一段历史。分裂后,东西突厥虽然相继历经盛衰,也未强盛到昔日西到里海,东至小兴安岭的广阔疆域。此时,隋乘机出兵,专攻东突厥,东突厥屡战屡败,一度沦为隋的附庸国。尔后隋出兵大破西突厥。其余部奉隋命迁往河套一带,西突厥“突利可汗”被隋文帝册封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西突厥另外几个重要可汗降的降,逃的逃,最终因“处罗可汗”被迫降隋而肢解。 突厥汗国被大唐所灭唐朝建立之初,中原局势未定,无力顾及突厥,使其死灰复燃,东突厥再次成为北方大国。“始毕可汗”死后,其子什钵苾复称“突利可汗”,其弟莫贺咄则称“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勇武过人,常有吞并中原之意。唐表面上对突厥以礼相待,答应与颉利和亲,暗中却积极准备抵御。 突厥被大唐所灭 突厥残余西迁,由仆入主尔后原属突厥的各部落对唐时而反叛,时而投降,时而联合,时而各自为战,更有几个领袖自称“可汗”,妄图回复到东西突厥分裂前最强盛的时期。然而终于回天乏力,于公元745年被唐朝册封的回纥“古力非罗汗”彻底攻灭。突厥残余流亡大部分流亡西亚、欧洲一带,少数留在中原的突厥人也渐渐被融入当地文化。 小小突厥部落成长为奥斯曼帝国1242年,塞尔柱帝国与蒙古交战屡屡失利。塞尔柱帝国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的一个突厥人小部落渔翁得利,乘机发展壮大。1299年,该部落首领奥斯曼称爱米尔(伊斯兰教中对一城的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1300年又自称苏丹(意为“尊贵的”,相当于阿拉伯帝国一个省份或者几个省份的最高教政长官,也就相当于在大帝国中的领主)。虽说此时名义上还在塞尔柱帝国统治之下,但事实上帝国已无力控制该地。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 直到1914年,奥斯曼帝国站在同盟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10月底,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后来在凯末尔的领导下,于1923年10月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 留在原突厥汗国领土上的突厥后裔,今大多分布在中亚地区的五个国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和土耳其共和国并称为“突厥语六国”。20世纪90年代,突厥语六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意在建立突厥联盟。为此,曾受到俄罗斯的严厉警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