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夭折的皇帝梦:朕的皇位就这么没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标题:夭折的皇帝梦:朕的皇位就这么没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月晓
    1899年,对于清廷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年头。虽然用我们当下的时间观念来审视,这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新世纪近在咫尺。但是对于那时的清朝人来讲,却有另一种看法。1899,用干支纪年法来讲,这一年是己亥年,是大清光绪二十五年。京城中的很多满人都有预感:这可能是用光绪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尽管他们还不知道新的皇帝是谁。不过,很多满人都能感觉到:光绪的这个皇帝算是做到头了。
    
    事情恐怕还需要从1898年说起。如果单单讲1898年,恐怕还是让人感到陌生。如果说这一年是戊戌年,大概很多人就熟悉了。毕竟这一年,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为不做亡国之君,志在维新变法。但是其在变法过程中的表现,却显得非常幼稚。偏听偏信康有为,一时冲动罢免了礼部六堂官,任命谭嗣同等四人为军机章京。满洲贵族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害。但他们却难置一言,因为夺他们权的人是皇帝。或许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到颐和园里,对着老太后哭诉。
    慈禧太后在变法伊始,并没有太多的干涉。虽然说自己舍不得交权,但是祖宗之法犹在,自己也没有什么理由去阻拦。但是,光绪皇帝做的却越来越离谱,越来越过分。
    直到慈禧太后听闻光绪皇帝要绕开军机处,开懋勤殿,并打算请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参与中国的维新变法。这实在是让老太后坐不住了,赶忙的离开颐和园,回宫训政。
    
    在训政伊始,便出现了许多是非。首先,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跑了,还是光绪皇帝让他们跑的。再者,慈禧太后从袁世凯那里得知,康有为他们居然想派兵包围颐和园,杀掉慈禧太后。这让慈禧太后感到非常震惊,她的第一直觉便是,光绪皇帝知道这事,甚至说围园劫后这事,就是他一手策划的。这就让慈禧为难了:怎么处罚这些维新派?
    如何处罚维新派这些人的确是个难题,无论怎么审,审什么,都能牵扯到光绪皇帝。总不能到最后审皇帝吧?最后,荣禄出了个主意:别审了。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尽可能的在公众面前维护皇帝的尊严吧。随即,六君子人头落地。戊戌变法也不了了之。
    在百姓面前,自然要维护皇帝。但是在朝堂之上,光绪皇帝就不那么自在了。由慈禧太后组织的一众官员,开始“庭审”光绪。慈禧太后要弄明白:到底是祖宗重还是康有为重?康有为想杀掉慈禧太后,你光绪皇帝知情不知情?慈禧太后也要让光绪弄明白:如果他们把自己杀掉了,你光绪也不可能安稳的当皇帝。虽然庭审过程中,光绪皇帝有解释的权力,但是也无济于事了。慈禧太后泪如涌泉,一众官员也跟着慈禧太后哭。这或许是真情流露。很多人甚至还有困惑:大清朝怎么就到了这步田地了呢?
    
    光绪皇帝在新政期间的鲁莽,操之过急以及任人唯亲让慈禧感觉到,尽管光绪此时已经28岁了,但是在政治上依然不成熟。这让慈禧有了废掉光绪皇帝的打算。而正巧在这个时候,光绪皇帝病了。这就深深的刺激了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
    很多人在谈到光绪皇帝的病情时,都觉得这是慈禧太后的障眼法。那么是否如此呢?日本的外务省记载了此期间,光绪皇帝病情的脉案:肝肾久亏,脾胃均弱,有时头晕耳鸣,口渴咽喉干,腰痛腿膝无力麻木,神倦喜卧,小便频数,色白而少,气怯懒言,面色晃白,夜梦闻金声则遗精或滑精。不能久坐或久立,不耐劳。
    如果单单从这个脉案来看,光绪皇帝确实是没有太大的病症,只不过是有些身体虚弱,脾虚,肾虚。如果好好疗养,的确是没什么大的毛病。但是,如果将此事放在晚清那个大的环境之下,这件事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咸丰皇帝,光绪的四大爷,只有一个儿子。同治皇帝,光绪的堂哥,没有子嗣。光绪皇帝如今28岁了,也是无儿无女。而且光绪皇帝还有肾虚的毛病。这就不得不让慈禧嘀咕:光绪皇帝还有生育能力吗?他还会有子嗣吗?这些问题如果现在不能够解决,将来一定会有麻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就有了另立皇帝的打算。
    
    1899年5月份,京城中谣言四起。皇城根下,都纷纷议论着有关废立的事情。有人说,慈禧太后要立惇亲王奕誴的孙子,也有人说慈禧太后要立庆王爷的后人。反正先甭管立谁,废掉光绪是肯定的了。
    荣禄听到了这些传言,就去问慈禧太后,京城中有传言要废立。这事是真的吗?慈禧太后说没这事。荣禄说,没这事就好。但是紧接着慈禧太后就问了,废立这事,可行么?荣禄心说:果然是有这事呀。当即向慈禧表示:不行。在此之前,荣禄便已经得知了东南督抚与洋人的态度。李鸿章和刘坤一是坚决反对废立,而洋人的态度呢,模棱两可。一国公使向荣禄表示:废立的事是你们清王朝自己的事,我们没有权利干预。但是至于之后承认不承认呢,那就是我们的事了。其他国家的公使听了这番说辞,也皆以为然。
    但是慈禧已经打定主意进行废立了。毕竟朝中的一些满洲贵族是坚决要废掉光绪皇帝的。因此慈禧太后接着问荣禄:那该怎么办呢?荣禄也知道慈禧太后的心思,就说了:当今皇上还没有子嗣,咱不如给皇上选个儿子,立为大阿哥,等时机成熟再让他继承皇位。这样就两全其美了。慈禧太后欣然同意。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光绪皇帝在慈禧的授意之下,颁布朱谕:……恭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乃朕痼疾在躬,艰于诞育,以致穆宗毅皇帝嗣续无人。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诸病何能望愈,用是叩恳圣慈,于近支宗室中慎简元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归。再四恳求始蒙俯允。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承继为穆宗毅皇帝之子,钦承懿旨,感幸莫名。谨当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以绵统绪。将此通谕知之。史称此事:己亥建储。
    虽然是没把光绪皇帝废掉,但是溥儁依然成为了皇位的接班人。溥儁的父亲是端郡王载漪,载漪的亲生父亲是惇亲王奕誴(载漪被过继为瑞郡王奕志之子)。这也就真应了谣言中所说的:皇位要传给五王爷的孙子。
    选择溥儁,慈禧太后有自己的考量。其一,载漪和载淳、载湉在父系血缘关系上,远近是相同的。其二,载漪是坚决拥护慈禧太后的。当年在颐和园哭诉的大臣里,就有载漪。其三,载漪一家没有足够的政治势力。奕誴很早就被道光过继出去,载漪又被奕誴过继出去,因此虽然血缘相同,但是政治资本是不能够和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的王子们相比的。最后,溥儁这个孩子,“呆且鄙”。十几岁的年纪,身体健康但是脑子有点不够用,好控制。
    但是,事情却没有结束。被立为大阿哥的溥儁,和溥儁的父亲载漪。这爷俩却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先说载漪,儿子当了大阿哥,满心欢喜的以为各国公使会来道贺。就告诉自己的管家,备好了瓜果点心,准备招待洋人。结果等了一天,一个洋人都没来。这就很尴尬了。载漪只能无奈的笑笑,对家人解释说:可能明天来。结果又等了一天,洋人们又没来。实话讲,倒不是洋人们不来,在这个时候,洋人正因为“义和团”的事和清廷谈判呢,没顾上这事。连着两天都没来,这让载漪的自尊心受打击了,当着自己家人的面说:日后,我一定要把洋人全杀光!
    再说溥儁,大阿哥。虽然是为同治皇帝选的儿子,但是怎么着光绪皇帝也是你堂叔。溥儁居然在宫中,当着一干太监,宫女的面,喊光绪皇帝为“鬼子皇帝”。光绪皇帝是敢怒不敢言呀,不过这话让慈禧太后听见了,马上派人抽了溥儁二十鞭子,并警告溥儁,我能立你,就能废你。你别太过分。
    宫里溥儁,宫外载漪。一时间把清廷弄得乌烟瘴气。但是,唯独洋人不买他们爷俩的账。再加之朝中一干守旧派对洋人的排斥,这让他们感到,必须要做些什么来杀一杀洋人的威风。同时,打击一下包括荣禄在内的自己的政敌。
    
    这个时候,没有处理好山东义和团问题的前山东巡抚毓贤回京述职,与载漪等人一拍即合。于是,当即决定利用义和团来对抗洋人。多年后,辜鸿铭形容此事,还做了一首苏格兰情调的小诗:
    正是端王对与会的王公大臣们说:
    皇冠落地时必有许多乌纱帽被撕碎;
    让每个爱战斗善嬉戏的义和团青年,
    追随强健的端王及其同僚吧。
    斟满我的杯,灌满我的壶;
    跨上我的马,招呼我的人;
    亮开旗帜开火吧,
    追随强健的端王及其同僚吧。
    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最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一路落魄的逃到了西安。但是就在逃难的过程中,溥儁还是在嘲讽光绪皇帝。最终,光绪皇帝忍无可忍,向慈禧太后告状,说溥儁欺负自己。慈禧太后当即表示,皇帝别怕,我来打他。随即,打了溥儁几下。傻傻的溥儁根本不知道,此时此刻,朝中大臣在和洋人求和,而马上,他自己的皇帝梦就做到头了。
    《辛丑条约》拟定,载漪被列为战犯发配新疆。不过,载漪并没有去新疆而是去蒙古投靠了自己的岳父。而溥儁,没等到自己当皇帝,等来的却是慈禧太后的旨意:送溥儁出宫。溥儁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当时,哭的如泪人一般,几近不能站立。由荣禄搀扶着送出了宫门。
    溥儁的皇帝夭折了。大清还没亡,但是皇位却与他擦肩而过。这件事,不知是闹剧还是悲剧?您说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