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人来说,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建功立业,拜相封侯,光耀百世的。但是当真正身居高位,准备尽享荣华富贵之时,一场危机却悄然而至,帝王的屠刀已经向你挥来,原因只有一个:功高盖主!历史上因为功高盖主而身死的名将名臣,不胜枚举,譬如汉朝的韩信,宋朝的岳飞,明朝的袁崇焕,清朝的年羹尧……至于汉朝、明朝等朝代的开国功臣,那更是“一茬一茬”的被杀!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因此古人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碰上汉光武帝和宋太祖,那是八辈子积德,可遇而不可求,而历史上的其他帝王,大多不是省事的主。因此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受君王猜忌,保住小命,这里面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总结历史上那些在功高盖主后能全身而退之人的成功案例,大概有如下几种保命途径。 一、走为上策范蠡为越王勾践一雪前耻,灭掉吴国成就霸业立下汗马功劳。但他通过多年与勾践的相处 ,早就看出勾践为人阴险,工于心计,绝对不是能共富贵之人。因此在勾践灭掉吴国,大摆庆功宴的当天夜里,就带着美人西施匆匆离开越国。后来改名鸱夷子皮,来到齐国经商,最终成为天下巨富,后世景仰的“陶朱公”! 这种策略就是: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直接不跟帝王们玩了!当然,这种做法后世之人很少学,因为没有谁愿意一拍两散,一来不愿放弃辛辛苦苦得来的功名利禄;二来直接不辞而别闪人,搞不好皇帝还会倒打一耙,再说到后世大一统时代,普天之下都是皇帝老儿的,能跑哪里去? 二、低调处事 说到郭子仪,那是绝对的大唐中兴之臣,他于安史之乱立下不世功勋。在安史之乱后,又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被称赞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郭子仪权倾朝野,但行事却相当低调,颇知进退。对于皇帝,哪怕自己权势再大,依然随时看皇帝脸色行事,从不居功自傲;郭府大门从来都是大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出,坦荡示人;对于同僚,不论等级,一律谦让恭谨,就是对敌人也是非常大度:朝中太监鱼朝恩屡向皇帝进谗言,处处对他使绊子,还挖了他加祖坟,但郭子仪仍然没有与之计较。最终郭子仪做到了“功高震主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的境界,富贵满门,高寿善终! 三、解甲归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朱家的长治久安大杀开国功臣,最终只有汤和一人活了下来。 汤和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识时务”。当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很不放心一帮跟自己打天下的“虎狼弟兄”,但是很多人“不上道”,以为老朱跟弟兄们还热乎着。唯有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主动”乞骸骨“,告老还乡。要知道,汤和是朱元璋事业的领路人,数十年来两人关系之深远胜其他臣子,但他仍然做到居安思危,这确实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的。 朱元璋听了汤和的请求,自然又高兴又感动,含泪解除了好兄弟的兵权,然后在凤阳给他安置豪宅,让他安度晚年。自此,汤和从不过问政事,得以善终。 四、自污若是有臣子手握重权,又品行高洁,美名远扬,那是会把皇帝吓住的。一个堪称完美的臣子只会有损帝王的威望,这无异于“图谋不轨”了。 因此,汉代萧何,本是品行良好,爱民如子的好相国,结果在刘邦大肆开杀功臣之下,也不得不干起了低价强买民间良田房宅的自污之举。当百姓怨声载道时,刘邦却开心不已。这种事情萧何干得很难为情,但也没办法。 清朝曾国藩,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为清朝“中兴之臣”。当时他大权在握,手下门生遍布朝野,满清皇室对其极为忌惮。曾国藩为了平息猜忌,也被迫厚着脸皮,百般无奈地开始自污:刊印《家书》沽名钓誉;在咸丰大丧时娶美妾;频频收人重礼,贪得无厌。这位当时的“道德楷模”、“千古圣人”画风突变为贪婪好色、胸无远志之辈,屡屡被人告发,这才打消了清廷的疑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