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公元147-223年),字文和,东汉武威人。贾诩在汉末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了家人,在汉末三国著名谋士里活得最长久。 最近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刻画了曹魏集团荀彧、荀攸、司马懿、杨修等众多谋士形象。电视剧中有多处是借用贾诩事迹,比如崔琰以袁绍、刘表之旧事挺曹丕、司马懿教曹丕不违子道奉曹操,以及曹操问司马懿三马同槽之事。 贾诩这一生,先后事李郭(董卓手下)、开乱世、退马腾、除樊稠、保天子、援张绣、败曹操、间韩马、助曹丕、封三公。以寒门登高,可谓励志;历仕七主,可谓有才;官拜太尉,可谓显赫;古稀而终,可谓长寿;谥号肃候,可谓耀祖;儿孙袭爵,可谓有福。 贾诩绝对算汉末三国军师中的军师、成功者中的成功者。其人有一言兴邦、片言废国之才,《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那么贾诩一生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如此殊荣?笔者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 贾诩 ▍退能独善其身封妻荫子 贾诩能够熬到荀彧、荀攸等曹操老臣死,成为曹操死前不多的托孤老臣,最终官拜太尉,身后配享太庙,首要资本在于他的长寿。贾诩生于公元147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76岁。 与他同时代的曹操生于155年,终于220年,刘备生于161年,终于223年。诸葛亮、司马懿与他相比,只能算是军师界的后辈晚生,前者生于181年,后者生于179年。 高寿使得贾诩有足够的时间建功立业,君不见周瑜、庞统、郭嘉未满四十英年早逝,创业未半;贾诩、司马懿年过七十古稀,功业终成。那么贾诩保命秘籍有哪些? 首先是他的机智。贾诩早年还乡,遇见叛乱的氐人,同行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见事危急,便神态镇定,不慌不忙,假称自己是当朝太尉是段颎的外孙。段颎曾经镇守西陲,平定羌人叛乱,斩杀4万余人,威震雍凉。 氐人听闻此言,不免害怕,将其放回,而同行的人却都遇害。如果贾诩当时没有急中生智,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第一毒士。 其次在于他的睿智。贾诩一生,先后侍奉过董卓、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其主公之多,即便是在三国乱世,也很罕见。以上诸人,皆是当世枭雄,杀人如麻,但是对待贾诩都敬为上宾。 贾诩始终奉行的原则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出身凉州,尽管最初在凉州董卓集团受到重用,但是当看到凉州系必败之时,果断转投于凉州军团旁支张绣。张绣为曹操所逼,他又劝张绣降曹,并且自己也在归顺曹操后受到赏识重用。这背后,离不开的是他过人的智慧。 贾诩不仅用他的睿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得一家老小能够平安无事,这在当时乱世,殊为不易。要知道,奸雄如曹操,父亲尚被杀于徐州,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死于阵前。勇武如马超,全家老少被韦康杀于冀城。此外谋士田丰、张松、孔融、杨修等都因为触怒主公而被杀,因此在乱世活下来也是技术活。 孔融 贾诩当初投靠段煨,段表面上非常礼遇贾诩,暗中则猜忌不已。贾诩看出端倪,遂请为段结外援于张绣。有人疑惑贾诩为何要离开,贾诩说道:“段煨生性多疑,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我连结张绣为外援,张绣缺乏谋士,很愿意得到我。而段煨因为我在张绣处,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依靠自己的智慧,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多年以后,贾诩去世,长子贾穆袭爵肃候,幼儿贾访也被封为列侯。 家人是成功的源动力,也是奋斗的终极目标。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诩在照顾安置好自己和家人这一方面,绝对是高人一筹。 ▍进可智破千军计安天下 东汉一朝,经学兴盛。贾诩年青的时代,正是经学顶峰时期,大师许慎、郑玄、马融、卢植等灿若星辰。但是贾诩不像当时的众多读书人那样学习儒学,耽于清谈,而独对兵法权谋之学深有研究。唐初,还残留有他钞写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注》各一卷,可见其对兵法造诣之深。 年轻时候的贾诩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天下人熟知,但是汉阳名士阎忠评论贾诩有“良、平之奇”。那么,贾诩真的配得上阎忠如此称赞吗?答案是肯定的。 诸葛亮 贾诩之厉害,首先在于他洞察天下大势。第一次,是他预见到乱世即将到来并且间接开启了它。192年,董卓身死,王允放言要报复凉州军阀,大将李傕等人欲逃,贾诩挺身阻拦,“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可缚尔。不若起陕西军士,杀入长安,与董公报仇。事济,则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济,走亦未迟。” 李傕听言,遂纠合郭汜、张济、樊稠等攻进长安,杀王允。郭、李占据关中六年,相互厮杀,羌胡横行,生灵涂炭。裴松之有言“诩之罪也,一何大哉”。 其实经董卓乱政,诸侯讨董,贾诩已看出汉室已不可能恢复。董卓死,并不如裴松之所说是乱世的终结,恰恰是开始。贾诩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他身为凉州人士,利益相关,自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建议。 董卓死后的群雄割据图 第二次,是他预测到彪悍勇武的凉州集团必败。李、郭残暴,纵兵杀戮,不得人心。尽管贾诩当时被李傕等封为尚书,但是他预料到李、郭必不持久,后借口母丧辞官。其后,郭汜为部将所杀,李傕被曹操所杀,并夷灭三族。 第三次,是他预测到北方之争中袁败曹胜。张绣能战,袁绍和曹操都想拉拢他。贾诩认为袁绍为人气量狭小,外不能容兄弟袁术,内不能用田丰、沮授,不如曹操有英雄之气。此外,降强大之袁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降相对弱小之曹操,却如雪中送炭。 张绣听之,投降曹操,果然曹操没有记恨前嫌。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并封贾诩为执金吾。袁曹相持于官渡,他鼓励曹操,认为曹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无须畏惧,只要找到机会,必然胜利。随后曹操夜袭乌巢,终于取胜。 第四次,是他预测到三分之势已成。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孙权。贾诩劝谏,北方粗安,应罢兵养民,等待时机南征。曹操不听,结果大败。曹丕即位,再次就征讨吴蜀事宜请教。贾诩认为应先治理好国家后再言兵事,曹丕不听,南征再次无功而返。 贾诩的厉害,还在于他富有临阵应变之谋。献计张绣,三败曹操是经典。197年,曹操大军攻打宛城,张绣兵少投降。然而曹操精虫上脑,强纳张绣之婶邹氏。张绣怒,贾诩献瞒天过海之计,以清理逃兵为由,移屯中军,趁曹军不备,夜袭曹营。是役曹操臂膀中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等皆没于乱军之中。 来年曹操再战宛城,贾诩登城判断曹军主公东南,遂定声东击西之计,命百姓着军服,误导曹军以为张绣重点防御西北角。暗中贾诩则埋伏精兵于城东南。曹军入城,放松戒备,结果张绣伏兵齐出,曹军大败。 随后张绣自率军追击曹操,贾诩劝阻不成,结果大败而回。贾诩见张绣回,建议其再追。张绣不解,贾诩以性命担保此战必胜,结果曹军果然大败。张绣不解,贾诩解释道,曹军新败,曹操必亲自断后,保全败军。此时张绣追,自然失败。曹操击溃追军,以为张绣不敢再来,放松警惕,结果此时突袭,反而大胜。 曹操 211年,西凉马超、韩遂据有长安。曹操忧虑西凉悍勇。贾诩出身凉州,深知马超虽然兵锋甚锐但是西凉历来派系复杂,只要找准机会定能使韩、马定难以相容,遂献反间计,成功离间马超、韩遂自相残杀,关中一战而平。 有人总结,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以此可见贾诩之神机妙算。 ▍处世洞若观火明哲保身 尽管曹操对贾诩颇为欣赏,但是贾诩却有自知之明。贾诩早年献计李郭,为天下所诟病。献计张绣夜袭曹操,使得曹军损失惨重,曹操集团忌恨贾诩者不少。 即便贾诩位列曹操五大谋士,但是荀彧、荀攸世家大族,又是曹操手下元老;郭嘉年纪轻轻担任军师祭酒,是军师之首,可见曹操之重视;程昱早年在危急时刻为曹操守住兖州三城,力助曹操随后翻盘吕布立了大功。这些都是曹操创业时的患难之臣,贾诩深知不能与之争宠。 郭嘉 但是最终,荀氏叔侄因汉魏嬗代问题为曹操所忌郁郁而终,郭嘉早死,程昱赤壁之后激流勇退,唯独贾诩始终得到曹操信任,并被曹丕封为太尉。贾诩能够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于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秘籍有哪些? 贾诩之高明,首先在于他善于揣摩上意。贾诩历次跳槽,都显示出他对于领导意图的精准把握。曹操曾向贾诩征求立世子的意见,贾诩默不作声。曹操说,你只需要说出名字即可,无须其它考虑。贾诩回答,我正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袁绍、刘表皆废长立幼,引发内讧)。曹操听后哈哈大笑,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贾诩此回答,既表明了自己支持曹丕的立场,又摸透了曹操的心意,哈哈大笑表明曹操满意贾诩的回答。同时贾诩也没有明说,避免得罪曹操的其他儿子以及个别大臣。能够揣摩领导意图而不得意忘形,是贾诩的智慧。反观杨修,揣摩上意的本领是一流的,可惜到处卖弄,终究被杀。 曹丕 贾诩之高明,其次在于他懂得留有后路。俗话说,得意莫张狂,贾诩可谓深谙此道。尽管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并非贾诩本意,但是毕竟是贾诩间接促成了这一切。在在他任尚书典选期间,“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 李催、郭汜混战长安,他被李催任为宣义将军。这期间,他往来于李、郭两大军阀之间,在劝说双方停战、放汉献帝离开长安、保护大臣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也正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反观董卓另外一重要谋士李儒,为董卓鞍前马后,鸩杀汉少帝,董卓死后,李儒下场凄惨,李傕败亡不知所踪。 董卓 曹丕曾问计贾诩如何在立储之争中脱颖而出,贾诩答,“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令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听似简单,实则切中要害。曹植恃才傲物,醉酒闯宫,每日纵酒高歌,放浪形骸,终于被曹操所弃。曹丕最终因为识大体、德行好而被立为世子,显示出贾诩的智慧。日后曹丕为报答贾诩,封其为太尉。 此外,曹操曾梦见三马同槽,这一场面在《军师联盟》中出现过,只不过主角从贾诩换成了司马懿。当时曹操把贾诩召来,问他:“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贾诩思索后回答,“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曹操随后不再怀疑。这可能是算无遗策的贾诩唯一一次失算。 司马懿 贾诩之高明,还在于他超然物外。贾诩归曹,面对曹操集团内部连绵不断的政治纷争,自认为“以策谋深长,惧见猜疑”,故意韬晦示拙,从不主动向曹操投策献计,在政治上不求进取、处事上明哲保身。晚年的贾诩“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这种态度使得他既不为曹操猜疑,又不为同僚嫉恨,得以高寿而终。 陈寿评价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贾诩的才华,为世所公认,唯一受诟病的,在于他精通权术,鄙夷儒家名节。然而贾诩生逢乱世,不得不仰仗权术以济身,也情有可原,并且生荣死哀,子孙昌盛,成为武威贾氏望门的始祖,说其为人生赢家,并不为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