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析木 前几天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了一部电影《敦刻尔克》,讲述二战时期三十多万英法联军在9天内从法国敦刻尔克海港向英国本土成功撤退的历史事件。 其实在1938年,中国长江上有一次影响了中国抗战进程的大撤退,也就是宜昌大撤退,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将其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这两次撤退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这两次撤退都是二战中被侵略后的无奈之举。 1940年5月,希特勒采用了“曼施坦因计划”,以正面C集团军17个师的兵力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B集团军28个师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吸引英法联军注意,正面利用A集团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后长驱直入,将法国一分为二,并将英法联军包围在靠近比利时的敦刻尔克地区,英法联军被迫从海上撤退。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被日军攻陷,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随着战争的推进,中日进行了武汉会战,国民政府不得不向川渝地区撤离。当时陆上交通不便,长江航道成为入川要道,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正是入川的第一道大门,于是大量人员和物资汇集宜昌,等待溯长江而上,撤入川渝大后方。 第二,撤退过程都存在严峻挑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间紧任务重,40万人滞留敦刻尔克海港,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四国共调集了861艘船只进行救援运输,而撤退过程中随时会遭到德国空军的轰炸袭击,德国装甲部队也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宜昌大撤退时,日军已经直逼武汉,宜昌也岌岌可危,来自各方的3万多逃难人员涌入宜昌,特别是大量的工业器材设备堆积港口,而整条长江上,仅能调出24艘轮船进行运输。 第三,两次撤退都为日后战争的胜利保留了力量。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9天内撤出了33.8万士兵,虽然英法联军的许多武器装备与近50万吨军需物资被留在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但是这一行动保存了大批具有作战经验的官兵,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提供了保障。 宜昌大撤退后,中国许多兵工厂、飞机厂、纺织厂、煤矿厂等军用与民用工业的设备,以及政府机关、科研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的人员和资料都迁到了巴渝大后方,为抗战时期对日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撤退后都遭遇了猛烈的轰炸。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德国攻下法国巴黎,占领了法国全境,接着向英国发动了持续三个月的大规模空战。这场空战使英国遭受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务的损失,市民死亡近万人,房屋损毁超过百万幢。 宜昌大撤退后,日本天皇下达敕令,对川渝地区实行政略轰炸,造成了“五三”、“五四”等多起轰炸惨案。据《四川文史资料选辑》中记载,自1938年至1944年,四川(包括重庆)有75个县市遭到日军轰炸,死亡人数及损坏财务难以计数。 然而,这两次撤退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两者间自然有许多差异: 第一 ,主持撤退的领导者不同 负责指导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担任英国首相仅有十多天,当时内阁中有许多妥协派提出要与德国和谈,他抱着坚持作战的信念与英国统帅部制定了一个“发电机计划”,并由时任海军中将的拉姆齐(Admiral
Bertram Ramsay)负责统筹调度。 负责指挥宜昌大撤退的是民生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1926年卢作孚在重庆创办民生公司,开展川江航运业务,成功打败英国、日本控制下的轮船公司,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抗日救亡,卢作孚应邀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各种运输任务。面对混乱的宜昌港口,卢作孚运筹全局,运用丰富的川江航运经验指挥运输工作。 第二,撤退时间和对象不同 敦刻尔克撤退时,仅有9天时间却要,但他们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便于指挥官掌控秩序。由于时间紧张,加上没有相应的起重机械,英法联军最终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宜昌大撤退时,滞留于宜昌的3万人人数虽少,但是包含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等政府要员,以及老舍、李四光、陶行知、黄炎培等社会各界精英,还有孤儿、妇女等弱势群体,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维持秩序。另外还有近十万吨的设备、器材、军工物资堆积码头,最大的一件重达30吨,而轮船机械臂仅能吊起16吨重物,需要临时研发制作起吊设备。 第三,所处环境不同。 英法联军面对近在咫尺的德国军队,若不是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英法联军将遭受海陆空三方面的共计。他们背靠英吉利海峡,而平日风大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在5月26号这几天里这正好风平浪静,这就给了小型船只靠岸载人的机会,861艘各色船只成功拯救了更多联军士兵的生命。 宜昌大撤退时,武汉会战正在进入尾声,国军暂时撤退,10月25日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减缓了陆上攻势,却多次派飞机轰炸宜宾、重庆等地。长江还有四十天进入枯水期,届时轮船将难以航行运输,卢作孚调集了二十四艘(其中二十二艘属于民生公司)轮船和上千艘木船,并运用民生公司创造的三段航行法抢运人员和物资。 敦刻尔克大撤退和宜昌大撤退都是挽救国家命运的一次火场救援,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维系民族命运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两次撤退中任何一次失败了,那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将难以想象。 参考文献: 《卢作孚传》 朱腹胜《1938:发生在川江上的悲壮一幕——卢作孚与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三峡建设》,2005年 孔辉《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原因再探析》,《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 《宜昌沦陷始末》,360doc个人图书馆,2014年 《曼施坦因的计划:“镰刀闪击战》,360doc个人图书馆,2014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