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近代战争 >

讨论中法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中国近代五次反抗外侵的战争中,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法战争是一场颇具特点的战争。在中法战争过程中,由于中国挫败了法国的侵略攻势,最终与法国签订了既不割地也不赔款的《中法简明和约》,从而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迹,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最高成就。中法战争在时间上恰好处在其他四次对外战争的中间,因而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中法战争既吸取了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交涉和冲突的经验教训,而它本身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则影响了十年后的甲午战争,并以此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中法战争之前40余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英、法、美等国订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割让香港、赔款3200万元等条款;约20余年前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1860),结果中国又遭惨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丧失了许多权益;在中法战争之后的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战争只进行了约8个月,被打得大败的中国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包括割让台湾、赔款银3亿3000万两等苛刻条款;再过5年,则是八国联军侵华。在这次战争中,天津和北京再次被占,全国许多地方被侵略者蹂躏,中国被迫与侵入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银4亿5千万两,加上利息和各省的地方赔款,总数约达到10亿两白银,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国家还是这些国家,军队还是这些军队,但中法战争与其他四次对外战争的结果却完全不同,那么,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原因是很多的,主要有两点:
     (一)中枢了解敌情,制定正确决策。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刚与西方列强作战,对外国的情况缺乏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制定适当的对策。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举棋不定,忽战忽和,弄得前敌将帅和士兵也无所适从,不能激起杀敌热情,自然难以取胜。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较日本在军事上本来占有优势,但清政府却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低地估计日本的军事力量,严重轻敌,在备战不足时即仓促出战,人为地将全局的优势变为局部的劣势,而稍遭败挫,则又怯战求和,严重地挫伤了前敌将士的抵抗意志。至于与八国(实为十一国)联军开战,则完全是被迫的,主动权并不在中国方面,战败就是意料中事了。
     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却通过各种途径,较多地了解到法国的情况,特别是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步兵得三千人,厘饷得五万两”(1),却能在越南长期抗法,斩将搴旗,屡建功勋,以及中国驻法公使曾纪泽多次报告法国情况:“吾华海防水师渐有起色,如拨派数艘移近南服,敌人有所顾忌,或可不至剥肤噬脐之侮。法人内怯于德,又丢尼斯之役未甚如意,断不敢与我轻开衅端”(2)中,知道经过普法战争惨败的法国,国力削弱,已非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那样强悍,要跨海万里来侵略经过20余年洋务运动、国防力量有所增强的中国,可能不易占得便宜,并最后得出诸如张佩纶奏折所说的:“中国诚贫,法亦不富,中国诚弱,法亦不强”的结论(3)。这种对敌人较为正确的了解,为清政府制定坚决抵抗,不轻易向法国的勒索讹诈屈服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清政府及前敌将士的抵抗意志比较坚定,即使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或对方外交上的威胁恫吓,也不轻易动摇,不让法国勒索巨额赔款的阴谋得逞,这是中法战争取得不败结果的保证。
     (二)文韬武略,发挥极致。抗法的方针大略决定以后,能否实施,还要看文武官员和前敌将士文韬武略的发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除了林则徐守广东、邓廷桢守福建、僧格林沁守大沽打过一些胜仗外,其他文官武将似乎都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海陆各军的装备远较中法战争时优良,却只有在聂士成指挥的摩天岭保卫战中打败了来攻的日军,陆军除了在平壤一战抵抗较为激烈外,余下的则是从朝鲜退过鸭绿江,再从九连城、海城、牛庄、营口、田庄台、旅顺、威海卫一路狂退,说不上是进行了真正的作战,而北洋舰队主力则从汉江退到黄海,在黄海一战败后,再退旅顺、威海卫,只知龟缩海港,避战保船,直到全军覆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