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国诞育了最早的国家纸币──交子。 交子原来只是私人发行的信用兑换券,最初出现在四川,「交子」就是四川方言,「交」即相交、相会合,「子」是语尾音。当时四川主要用铁钱,体重值轻,大铁钱1,000文重量可达25斤,经常要用车子拉钱,十分不便,纸质「交子」应运而生。先是由个别商人自行开出收据式的手写票券,继而由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铜版印刷的交子,券上有密码花押,但金额是临时填写的。 交子可以兑换成现钱,也可以直接用于流通。 后来,私交子因信用危机而被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国家垄断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均仿自私交子,用红、青(蓝)、黑三色铜版套印,也有密码花押,并加盖本州州印。官交子有固定的票面金额,有一定的流通期限,三年为期(界),期满即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每期1,256,340贯,并有发行准备金(「钞本」)。官交子可以兑现成金、银、钱以及度牒(度牒原是政府发给和尚的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而流通范围基本上仍只限于四川,陕西、河东(今山西一带)。 南宋有多种纸币,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会子」是相会的意思,最初也是民间自由发行的汇票性质的票券,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遂成法定通货。会子形制长方形,红、蓝、黑三色铜版印刷,面额固定,原来只有一贯一种,后来又增发200、300、500文数种,票面上标明发行机关为「行在会子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