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传统文化 >

揭秘:中国姻缘“虎蛇断”与“蛇盘兔”咋回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这种属相上的好坏,其实也是人们讨厌蛇情绪的反映。蛇的天然“恶性”,也影响了多数人对它好感,这也是一般人多畏蛇的主要原因。蛇是爬虫类冷血动物,与其它有足动物形成巨大的反差。虽然大多数蛇并无毒,也不咬人,但因为和人类不亲近,最后形成的人文语言环境,对蛇都是不友好的。最典型的,凡提到蛇的成语或是口头语,大多数是贬义——

佛口蛇心、蛇眉鼠眼、龙蛇混杂、杯弓蛇影、虚与委蛇、打草惊蛇、虎头蛇尾、春蚓秋蛇、蛇蝎为心、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强龙难压地头蛇,等等,将恶毒、狡猾、可怕、精明、难缠、自私、不负责任、心术不正……都当成了蛇的标签,贴到蛇的身上。

古代中国人何时拿蛇来开涮?从一些成语出现的时间来看,也集中在先秦时期,这与考古中发现的“践蛇”现象出现,竟然有时间上的巧合。有个成语叫“封豕长蛇”,便出现于先秦。据《左传·定公四年》:楚国后裔申包胥去秦国搬救民,求被伍子胥攻下的楚国,申包胥对秦王说理由是,“吴为封豕长蛇”。封稀,指野猪;长蛇,即大蛇,都是对中国古人有重大威胁的坏东西。后来,“封豕长蛇”一语成了贫暴者和侵略者代称。

有一个俗语叫“人心不足蛇吞象”,也是先秦时出现的。这个可以从战国楚国诗人屈原《天问》中找到印证,里面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一语。这些都是中国古人“厌蛇”情绪的在语言学上的反映。应该注意的是,不只是中国人厌蛇,西方人对蛇也不是太喜欢。《伊索寓言》中那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就是西方人厌蛇情绪的代表性反映。西方人的厌蛇情绪由何而来?这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因为蛇曾引诱过西方人心目的圣女夏娃,所以太坏了。

最后想提醒的是,信天信命不如信自己。比如,不少人认为属蛇的人命不好,属龙的好,于是抢着生“龙子”,但共和国历史上两位“一把手”毛泽东和习近平都是属蛇的。可见,人嘴两张皮,吉凶嘴说的—— 成事在人不在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