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时期的社会文化符号 由于社会政治及经济原因,“香港小姐选美”不定期地由不固定单位举办。1973年,香港东方选美会主办了第11届,这届冠军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娱乐明星狄波拉。同年香港首次派人参加于菲律宾举行的“亚洲小姐”评选,狄波拉成为第一位参选“亚洲小姐”的港姐。 1973年的香港正处于工业化向经济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电影公司与电视台的崛起,使香港娱乐业突飞猛进。于是这一年香港出现了2位“香港小姐”,除狄波拉外还有一个孙泳恩。她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选出的第一位香港小姐,开创了“无线港姐”时代——此后每年固定由无线电视台主办“香港小姐”评选。 “无线港姐”较之以前的选美有更为系统的评选标准与规则。以世界最具规模的美国“环球小姐竞选”和英国“世界小姐竞选”为蓝本,必须经过报名、资格审查和筛选3个步骤,由社会名流和艺术界名人担任各级评审,最后根据总分确定名次。并且根据无线与上述两大选美机构的签约,将在其中选出香港代表,前往参加这两项著名的国际性选美盛事。无线港姐因此肩负“前往海外,宣扬香港”的责任,深获香港民众的支持。 1976年港姐竞选的宣传词写道:“‘香港小姐竞选’,目的在于选出一位才貌双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丽与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印象。”因此,初期的港姐评选刻意避免过度美貌,冠军的姿色往往不是最出众,“高贵端庄,堪称女性楷模”,成为当选首要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