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南京也不例外,茶楼酒店、公馆家庭都备着麻将。“老南京”苏洪泉告诉记者,打麻将又叫“砌四方城”,这种说法就来自南京。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棋牌室,但是很多休闲场所都常备麻将。民国时夫子庙的问渠、义顺、天香阁、六朝居等茶馆里都可以打麻将,南京一些大饭店里也都有牌桌。当年京剧名家梅兰芳、电影明星周璇来南京演出下榻在白下路的江苏饭店,空闲时也要玩几圈的。 1920年代,“麻将风暴”刮到美国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杜亚泉在《博史》中写道:“民国十年前后,麻将牌流行欧美,骨牌之输出,几成为巨额之商品。”“我国人流寓外国,被人雇用为麻将指导者亦不乏人。东邻日本,亦踵西洋而起,研究麻将,一时称盛。” 20世纪初来华的西方人越来越多,他们在饱览了东方风情外,被街头巷尾一种无处不在的小游戏——麻将所吸引。1920年代,曾在苏州美孚石油公司上班的约翰·巴布考克用英文写了本麻将教程——《巴布考克麻将规则手册》。这本书一出来,就成为洋人们手中的畅销书,在通商口岸城市广受欢迎,4年里印刷了12版,还漂洋过海,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出售。 麻将最早来到美国,是1922年9月,一位旧金山的木材商哈蒙特从上海进口了一批总价值50000美元的麻将牌,并成立了专门的麻将销售公司。为了推广麻将,哈蒙特的公司推出了免费课程,教大家打麻将。很快,美国形成了一股麻将热。1922年美国进口131000多副麻将被抢购一空,售价高达500美元一副;1923年的销售猛增到150万副。1923年,纽约公园大道的年度街会准备邀请12位中国人给大家示范着打麻将,结果街会的第一天,用于展示的麻将牌就被热情的看客们强行买走了。大量的骨头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然后被制作成麻将牌,再返销到美国。为了满足西方人的需求,很多麻将上还标明了阿拉伯数字。 截至1923年,大概有1500万美国人在玩麻将。“麻将风暴”席卷了美国的社交圈,有钱人就花钱请专门的麻将老师来教学,没钱的人就捧着巴布考克的麻将启蒙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和中国一样,许多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女性成为麻将的主力军,丈夫在公司上班时,她们就聚在一起打麻将。作为这种流行的一个表现,艾迪·康特为一出音乐剧写了一首歌叫《当老妈开始打麻将》,大意就是从老妈开始打麻将,家里真是乱了套…… 麻将征服了犹太人和日本人 对外国人来说,打麻将和品茶、饮酒一样,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精华,中国文化的象征。很多外国人,认为打麻将是一件很有格调、独具品位的事。一些外国人甚至认为麻将是孔子发明的。更有一位西班牙麻将游戏手册作者奥特伊萨宣称,经过他的实地考察,麻将在中国流传的线路,与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路线一样。女人们则用搓麻将的形式来表达对东方的向往,美国妇女们常常在家里点着灯笼,身穿中式服装,通宵达旦地玩麻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