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史学家而言,由于对“满清”状况采用比照的方法做过深入研究,其评价也大都是客观的,如郑天廷、戴逸、李治亭、冯尔康、阎崇年、易中天等。认真研究过“满清”的业外专家,如刘亚洲、余秋雨等也都持比较客观的态度。而先入为主,仍怀有“华夷”情结的业内专家相对很少,大多也只是出于“驳论”式选题以便“成一家之言”的需要。 而对一些非“满清”史专业的学者来说,在论及“满清”话题时,或因观念陈旧,或因方法偏颇,或因“华夷”心理,仍有人给予非理性、非客观的评价,少数人仍未脱离满族“异族”论的窠臼。 ![]() 还有一些媒体人、网民试图通过拿“满清”说事的方法来吸引眼球,于是就一味诋毁“满清”,将其说得一无是处,乐道其“残暴、愚昧、落后”方面。后两种状况的仍然存在,是与当今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局面相抵触的,也是其思维观念和认知水平严重落伍于时代的表现。 如今,辛亥百年已过,应当摒弃“华夷”观念和“面子”心态,客观认识“满清”的功过是非并给予公正评价,而不能再以谤满谤清为认识、评价的归旨和制造噱头、哗众取宠的谈资。因此,澄清有关“满清”的一些历史事实,消除部分人对“满清”持有的认识偏见,同时站在21世纪的历史节点,激发满族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一如既往地为大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