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此时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253名技术人才“南飞”。地处边远山区,每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报到率低。怎么办,对此,王小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平。 终于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与外方合作共同开发发展型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在合作期间,王小谟高瞻远瞩,意识到必须自力更生,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在外方单方面赔款中止合同时,王小谟向装备研制主管部门和中央提出“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的建议,得到支持。 王小谟这么有信心,源于中国电科深厚的军工电子技术积淀和对国防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从中国电科集团总部到各个研究所,都将预警机项目作为“天字号”工程,以签订军令状的方式,将任务层层分解。信心,还源于王小谟已储备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对年轻人有信心,敢于给他们重任再推一把”,这就是王小谟培养人才的绝招。比如吴曼青,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主导研制的数字阵列雷达获得成功,现已成为我国预警机采用的主要雷达。 西北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而且预警机试飞会有生命危险。年近七旬的王小谟,经常带着技术人员苦干,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两个多月。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庞大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2010年,这一预警机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回望人生无憾事 2010年10月22日,贵州都匀大坪镇,王小谟又回到了这里。看着颓败的厂房和依然苍翠的青山,他眼中含泪——他对这里,爱得深沉。这里,有他近二十年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有他和妻子张湘云种菜养鸡的相守,有他一家人小半年吃一大块板肉的欢声笑语……这些,都是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知足,让这位老人笑对晚年。即便因患早期淋巴癌躺在病床上输液时,他依然关心我国的预警机事业,把设计师们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赶赴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生活中,京剧和胡琴依然是良伴,《苏三起解》、《杨门女将》……他把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把胡琴拉得如泣如诉。戏里琴外,寄托着对那些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同事的怀念,他让自己一辈子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