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张良 西汉初大臣,高祖谋士、功臣。字子房。其先为韩人,祖与父相继为韩国五个世代之相。秦灭韩后,他挟仇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以铁椎刺秦始皇,惜误中副车未遂。为避祸,更姓改名逃亡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陈涉揭竿而起,他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入咸阳,还军霸上,在“鸿门宴”上,使刘邦逃过一劫。楚汉之争时,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联合英布、彭越,笼络韩信,最后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张良深受刘邦器重和赞赏,被刘邦赞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家。曾与韩信一起整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初封成信侯,高祖六年,高祖请他选择齐国境内三万户为封邑,它不接受,自请封于留,因称留侯。晚年好黄老之术,习神仙辟谷之事。死后又追称文成侯。 8、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诸葛亮三岁丧母,五岁丧父,由叔叔诸葛玄抚养。诸葛玄被袁术任为豫章太守,诸葛亮随叔叔到任,后又随之上投奔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受司马徽、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的“隆中对”,被拜为军师。刘备赞赏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此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两地,与曹、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曹丕废汉称帝,建立魏国。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蜀汉建立,他任丞相。刘备“白帝城托孤”,他是顾命大臣。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主理政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懿相持于渭南,因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的军中,享年53岁,尊其遗嘱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相传诸葛亮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只箭,又制作"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诸葛亮集》。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