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夫,在田间地头说了几句话,竟能流传两千多年,至今还被频繁引用,这足以说明陈胜思考的深度、观点的精辟。他想的最多的是富贵问题,他明白穷人致富,不能单打独斗,必须相互提携,做到"苟富贵,勿相忘"。他了解农民,深知大多数人甘于命运摆布,每天都在等待,等待上天赐福好运来临。 他也深知自己的思想离经叛道,很难获得理解和支持,所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他看到了"天下苦秦久矣"的态势,质疑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性,对天发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发问,并不是谁都可以提出的。从陈胜的思考中,分明可以品读到灵魂的叛逆和造反的冲动。 思考成果的日积月累,让他跃跃欲试,大泽乡仅是个契机,换个地方,他同样也会"举大事"。遗憾的是,他没有把这种思考贯彻始终,当了张楚王以后,他的思考明显变了路数,活跃度不足。在他看来,富贵已经实现,胜利指日可待,再去想什么富贵问题已无必要。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既然他的思考趋于停滞,那么,他所领导的起义似乎也再无前行的可能。 他借助鬼神的影响形成了个人魅力,同时他忽略了把这种魅力扩而大之,军心民意未能得到有效凝聚。起义是临时发起的,没有必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陈胜和吴广不过是个屯长,据考,屯长只管5个人。九百人面临绝境,也面临诸多变数,谁也不能确定这些人将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时候,陈胜站了出来,通过吴广夜学狐叫,采用藏帛鱼腹的办法,营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形成了陈胜受命于天的氛围,陈胜的魅力由此而生。紧接着陈胜率众杀掉两名将尉,设坛盟誓,攻城略地,万众呼应,其个人魅力也由此达到了颠峰。 如果换成刘邦,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得了天下。但陈胜毕竟不是刘邦,他没有把个人魅力扩而大之,没有在凝聚人心方面做些功课。起义之初,陈胜打出了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两个人社会影响很大,如果旗号不变,这支队伍必将赢得广泛支持,不幸的是,陈胜很快就改弦易辄,亮出了自己的旗帜,从而部分地消解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