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旨”打响“一二八” 1932年1月中旬开始,上海的局势日趋紧张,日本为了获得侵略借口,连续在上海制造事端。南京国民政府继续“不抵抗”政策,要求驻守上海的第19路军撤退,并派出何应钦劝说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称:“现在国力未充,百般均无准备,日敌虽有压迫,政府均拟以外交途径解决。上海敌方无理要求,要十九路军(第19路军)撤退30公里,政府本应拒绝,但为保存国力起见,不得已忍辱负重,拟令本军于最短期间撤防南翔以西地区,重新布防。望兄遵照中央意旨。” 据蔡廷锴记叙,1月26日撤退令就已经下达到一线:“政府的撤兵命令已到了,即转令第78师区师长(区寿年)准于本月27日撤退完毕,但宪兵为到接防以前,须留小部队仍在原阵地警戒。命令转下后,相信上海局势会由此紧张而(变得)和缓了。国家屈辱如此,我为军人,殊觉无味。”如果按照这一局势的发展,第19路军本该在1月28日左右将阵地交出,然而就在1月28日夜9时,蔡廷锴突然听说虹口“敌方已吹号集合”。派人侦察,知属实之后,蔡廷锴打电话给在一线的第78师第156旅第6团团长张君嵩。张团长汇报后说:“现在虹口等处商民惊恐异常,宪兵尚未接防。据报敌寇今晚向我防区进攻,请示如何处置。”蔡廷锴立即指示:“倘宪兵未接防,仍须固守原来防线,如日寇无故向我挑衅,我军为自卫计,应迎头痛击。”但张君嵩的上级、第78师师长区寿年在战后说得一段话,也许更接近开战的真实背景:“······是张君嵩不肯交防打起来的,也是我区某不愿做亡国奴打起来的。如果当时照军政部和参谋本部电令行事,还有什么淞沪抗战呢?” 这一违反南京“不抵抗”命令的及时指示,让因为宪兵接防迟缓而留在阵地上的部队,在当夜组织起来,英勇还击了进犯的日军,拉开了“一二八”抗战的帷幕。日军在上海虹口一带率先发起进攻的“上海(海军)陆战队”第1大队第2中队,在虬江路一带的淞沪铁路附近,遇到了第19路军的坚决抗击。该中队的海军三等兵曹宫越光义被击毙在虬江路上,这是“一二八”抗战之中击毙的第一名日军士兵,也正是从这个成绩开始,中国军队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持续重创日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