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官兵素质不逊于日方对于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战败,120年来国内的许多"说史者"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为北洋舰队官兵纪律涣散、贪污腐败、战技不佳,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回事呢?先从流传颇广的"主炮晾衣"谣言说起。 有关"主炮晾衣"指控最严厉是唐德刚先生在其《晚清七十年》的描述:1891年北洋舰队主力访日,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应约上中国旗舰"定远"号上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他发现中国水兵在两尊主炮炮管上晾晒衣服。主力舰上的主炮是何等庄严神圣的武器,而中国水兵竟在炮上晾晒裤子,其藐视武装若此;东乡归语同僚,谓中国海军终不堪一击也。 尽管唐德刚是公认的史学大家,但他似乎对定远舰具体构造一无所知。定远舰主炮的内膛305毫米,外径超过半米,而且定远舰主炮炮管离甲板3米多,火炮平时缩入炮塔内外露仅2米,在如此一个架在高台上的短粗管子上晾衣是何等困难。纵观"定远"级军舰,无论是栏杆、天棚支柱均为可以用来晾晒衣服的便宜设备,任由北洋舰队官兵军纪真的涣散、智慧真的愚笨,会冒着从高处跌落的危险在主炮炮管上晾晒衣服? 诸如此类指责北洋舰队官兵军纪涣散的言论还有许多,例如邓世昌在军舰上养狗等,但这些都不过是"成王败寇"的"刀笔"之作。 在烘干机普及前,各国海军都会在军舰上晾衣。 国内历史学界对于北洋舰队将领的真正指责在于,为何北洋舰队排出的是"横队",而不是日本舰队灵活机动的"纵队"。 在大东沟海战打响之前,丁汝昌按照北洋海军阵法操典《船阵图说》的第八十八套变阵法,将舰队阵型从犄角鱼贯阵变为犄角雁形阵接敌,阵中央位置为"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组成的第一小队,在它们的左侧分别应该是"致远"、"经远"组成的第二小队,"济远"、"广甲"组成的第四小队;右侧为"靖远"、"来远"组成的第三小队和"超勇"、"扬威"组成的第五小队。呈现出一个中央凸出,两翼落后的"人"字队形。 丁汝昌排出的这个阵型一直备受责难,诸如陆军出身的提督不懂海军之类的话语不绝于耳。但只要稍微结合一下北洋海军军舰的特点就很容易看出丁汝昌这么布置阵型背后的真正用意。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铁肋铁壳取代了木肋木壳成为军舰的标准结构,使得军舰的生存能力明显提高,而火炮的发展步伐落后于舰体结构,5-10分钟1发的射速、落后的观瞄手段造成命中率十分低下。这一切使得曾经对付木壳舰威风八面的实心弹面对铁壳舰时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在这个时期,火炮在军舰上的地位大为降低,冲撞取代了火炮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摧毁敌舰的最有效手段,适合冲撞的横队战术也随之出现。这种以船首最小被弹面对敌,尽量接近敌舰的战术并不需要军舰装备过多的火炮以及相应的弹药,这也就是北洋海军各舰炮位少、载弹量小的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而是战术上不需要。 北洋海军的军舰大部分都是在横队战术盛行之时按照船首对敌的要求建造的,特点是大口径火炮都能指向舰艏方向射击,军舰的首向火力比较强大,相对侧面和尾部的火力却比较薄弱。更为重要的是两艘铁甲舰的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炮台是两舷对角布置,只有在船首对敌的时候才能获得全部四门主炮的前射火力,侧面对敌时另一侧的主炮台内的两门火炮无法射击,会白白损失一半的主炮火力。而这八门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主炮是整个北洋海军中对日本舰队威慑力最大的武器,为了排纵队而丧失一半的305炮火力,这是丁汝昌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哪怕纵队更适合编队航行的需要,也不能冒着丧失一半重火力的危险去学日本人玩纵队,如若不然,可能会死得更快、更惨。 或许模型会更清楚,定远舰4门305毫米主炮配置是按舰艏向敌优化的,还设有撞击用的冲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