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孙礼同志的先进事迹已经全部总结完毕,凭这些,他算一个大人物吗?有大把先进事迹,并不等于你在历史舞台上的份量很重,历史不是给先进工作者立传的。然而,孙礼在《三国志》上却有着不薄的一页,粗略地计算字数,和关羽的传记差不多长,比张飞黄忠马超的要长得多;如果说《三国志》想要通过晋朝有关部门的审批,不得不贬低蜀汉政权的军政人物,那么看看关于魏国的记录,也是如此,孙礼的篇幅丝毫不亚于上将张辽,徐晃等人。 唱歌得冠军不能说明你唱得好,在史书上占了个大坑,不能说明你是个重量级人物,孙礼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果和关羽张飞比,如果和张辽徐晃比,哎,还是别比了,因为没有资格跟他们比,但是为什么他有资格让史家为他码那么多字呢? 有些东西,似乎要在历史成绩单之外寻求。 两次重要的政治表态 在孙礼一大堆先进事迹的夹缝中,我找到了两条线索,一条比较简略隐晦,一条则比较明显。 我们看第一条。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哪日,魏明帝曹睿去大石山打猎。这次经历比较刺激,居然hight到了猛虎冲击皇帝专车的地步,“虎趋乘舆”。我想,凭着国家元首级别的保安工作,曹魏帝国猛将如林,健儿成群,老虎是挨不着曹睿的身子的,这种技术活是不用中央级别的干部去操心。然而,孙礼并没有放弃这次表演的好机会,他扔了马鞭,下了马,拿着剑朝着老虎直接冲上去,摆出你敢吃我领导,我跟你拼命的架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大家都知道孙礼作为一个文职干部,一个有身份的朝廷官员,完全没必要这样做,也帮不上什么忙,领导也看到了他很积极主动的表现,于是下诏书要孙干部回到马上去待着。 孙礼这种看似画蛇添足的行为,其实也是抓住一个机会进行了忠诚表态,进行了一次立场表白,而且拿捏了火候:是在最关键最猝不及防的时候,很自然地反射出自己的忠诚,而不是经过精心包装的。这是孙礼的高明之处。 如果这样的表态只有一次,那我们可能有理由相信,在那次遇虎事件中,孙礼的反应是自然的,无预谋的。然而,这样的记录又有一次,这次很明显。 这是在曹家渐渐走向式微,司马懿正在蠢蠢欲动的时候。中原政权的官僚们又面临着站队的考验,什么时候表态,怎么表态,都很讲究。从相关记录来看,孙礼似乎和司马懿走得很近。孙干部去冀州上任,和司马懿进行了话别,司马懿重点跟他提到了冀州地区清河、平原两个县争地界的问题,问孙礼的意见,孙礼的态度是参考中央图书馆的相关地图,司马懿也赞同这一点。而当时的实权派人物,曹家势力的代表——曹爽,则主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界工作,原来的地图不可用,“图不可用,当参异同”。 围绕着一个地方的划界工作,司马家和曹家进行了一场政治上的暗中较量。当时为了曹家敢和猛虎较劲的孙礼,此时却站在了司马家的立场。吊诡的是,司马懿一直没有出面,由孙礼在这个权力的角逐场上冲锋陷阵。孙礼为了站队,暂时付出了代价,被曹爽免职,并且获五年有期徒刑。肯为了司马家坐牢,真够义气的了,司马懿也应该打捞这位好兄弟,可能是这位仁兄在后面打点和撺掇,孙礼也没有坐牢,在家里闲置了一年,又复出。史书的记载是,应广大官员的强烈要求,孙礼再被启用。我觉得,后面不排除司马老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