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数学考零分的当了清华校长;哭着写作文的成了国学大师;只能考师范的当选上了院士,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离谱,然而,这些怪才、奇才就出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北大,是他们那独具一格的招生体制,造就了这些大师。 罗家伦:得到蔡元培和胡适力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革新。这一年夏天,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参加了考试的阅卷工作。在招生会议上,只是一个普通教授的他激动地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只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这样一名考生,若放在今日,就连一所普通大学都很难考上。但在当时,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却明确表态,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胡二人的执意要求下,这位除了会写作文几乎毫无特长的考生,最终被北大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了。他,就是罗家伦。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出生绍兴柯桥镇江头村,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罗家伦与同学傅斯年、徐彦之一起创办了新潮社,并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他被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 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被沿用至今。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上海纺织业巨子穆藕初资助了5个留美奖学金名额,罗家伦是获奖人之一。同年秋,罗家伦赴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 从北大毕业8年后,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的革命思想,对清华的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罗家伦到台湾,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罗家伦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69年12月25日,罗家伦在台湾逝世,享年72岁。 张充和:看不懂数学题 同样也是数学考零分,却得以破格跨进北大校门的,还有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