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明清太监的神秘面纱 太监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总带着两样东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护膝。在《宫女谈往录》里荣儿回忆说:可怜的老太监,已经过了五月节了,上身已经穿得很单薄了,可下身还是鼓鼓囊囊的。据说他们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里不论冬夏,都要围着大毛巾(古代尿不湿),越到年老越厉害。膝盖上的护膝,常年缝在裤筒里,到了夏天显露得最清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论在什么地方,假山上,石路边,该跪一定要跪,丝毫不能犹豫,所以裤筒里常年缝着护膝。大太监的护膝,用珍贵皮子做成,李莲英就用金丝猴皮做护膝。 明朝太监人数,据康熙帝听故明老太监说: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这个数字可能夸大,实际数字仍相当惊人。如正德十一年(1516年),一次收“自宫男子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充海户”。还有数千人已经自宫,因没有“票帖”未被录取,而到礼部请愿。天启元年(1621年),诏选净身男子三千人入宫,民间求选者达二万余人,命再收一千五百人。明宫太监人数,缺乏准确资料。有学者统计,明万历朝四次选入太监13320人,天启朝选入太监7200名,两朝共选入太监20520人。这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清宫太监比明宫少,约在两三千人之数。 明宫内府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银作局。如司礼监,设提督太监(大总管)、掌印太监(内外章奏)、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朱)、随堂太监(管章奏文书)和典簿太监(文书保管收发)等。清朝吸取明朝教训,对太监限制较严。乾隆帝奏事太监曾用秦、赵、高三姓,以此自儆秦朝赵高之祸。清末虽出现跋扈太监安得海、李莲英,但较东汉、晚唐和明朝,可谓“小巫见大巫”,其权势和气焰差了很多。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命工部铸铁牌,书皇帝敕谕:“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铁牌立于交泰殿内,警示后宫太监不得干预朝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宫殿监办事处”,又名“敬事房”。这是清代自康熙朝以后唯一的宦官机构,管理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负责宫内陈设、打扫、守卫,传奉谕旨,办理与内务府各衙门的往来文件等事。康熙帝亲书“敬事房”匾挂在房内。敬事房在乾清门东侧,与南书房对应。 太监的品级,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定敬事房大总管为五品,清朝授太监职衔从此开始。雍正元年(1723年),定敬事房大总管为四品。这是清宫太监最高的职衔。他们每月能得到银八两,米八斛(清制一斛为五斗)。而刚入宫的小太监,每月也领银二两,米一斛半。他们的年薪超过了七品知县,还能得到各种名义的赏赐。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待遇优厚,权力也大。太监是个群体,自然有奸佞,也有贤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