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照片 > 人物旧照 >

离休干部口述:1946年天津爆发的疫情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1946年5月中旬,蒋介石撕毁国共停战协议,命令国民党94军121师、42师,92军21师等部,集中9000余兵力,由94军军长牟廷芳指挥,向北宁线以西和津西解放区大举进犯。5月24日,敌出动5000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三面被围的解放区河北胜芳发动猛烈进攻。冀中军区命令我当时所在的军区特务团,九分区38团,回民支队和胜芳保安大队固守胜芳外围阵地,抗击敌人的进攻。并由冀中七旅和地方武装在外线迂回作战。我守卫部队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奋勇作战,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在外线部队的有力配合下,激战七昼夜,共歼敌1500余人。腹背受敌的国民党军不得不全线溃退。第一次胜芳保卫战,以我军大胜而结束。
    大约在7月份,就在我军加紧备战,严防敌人再次进犯的时候,我忽然接到通知,命我火速赶往团政治处。我急匆匆从前线赶到政治处,没想到一进门却看到了连夜赶来送信的同村乡亲。
    原来,因为连年战乱,各地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这便为瘟疫的流行和曼延埋下了祸根。同年6月,辽宁锦西爆发霍乱,并迅速向东北各地和关内扩散。7月天津爆发疫情,很快波及冀中各县。我的故乡河北任丘县离天津较近,故疫情来的快而凶猛,为害甚烈。我的老家石门桥村,又称大五村(原有五个村子离得很近,逐渐连成一片,成为一村,故得名),成为重灾区。不长时间,就有300多人被霍乱夺去生命。当时的情景真是全村皆戴孝,户户有哭声。有的人早上为他人送葬,晚上即被传染致死,又被别人送葬。疫情最严重时,村中已到了染病无法治,死后没人抬的地步。我家是重灾区中的重灾户,短短十余天,爷爷、奶奶、母亲(父亲早年亡故)和唯一的哥哥相继染病去世,家中仅剩一个寡嫂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孤苦无依。村中见此惨状,急忙派人星夜赶到部队给我送信,希望我回去料理后事。
    闻此噩耗,我如五雷轰顶,五内俱焚。政治处牛主任马上批准我和妻子回家探视。我叫上在团卫生队工作的妻子(家母45年9月入伍)便匆匆上路。赶到村口时已然入夜,诺大的村庄一片死寂,没有一点灯光,没有一丝声音,到处透露出死亡的气息。道路两旁插着为故去亲人送行的香火,东一簇,西一簇,似乎没有尽头(当地民俗,亲人亡故后,在道旁插香火以示送行)。未熄灭的香火在夜风中忽明忽暗,更凭添了几分凄凉和恐怖。
    回到家中,听完寡嫂对事情经过的哭诉,除了悲痛,更增加了几分忧虑。几位亲人的丧事是在村里的帮忙下发送的,四口棺材和送葬所需的一切物事均是赊欠的,所有费用加在一起,按当时市价折算,约合3000斤小米。这3000斤小米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犹如天文数字。当时部队实行供给制,从干部到战士,除女同志每月能领取5毛钱的卫生费外,其余人没有一分钱的津贴。对此,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无法理解,但当时我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不怕流血牺牲,忘我的战斗着。
    天刚亮,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债主们纷纷上门来讨债。这不能怨他们,大灾之年,他们的日子也很艰难。当时家中除了三亩六分活命的薄田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如何还债,使我左右为难。万般无奈下,我赶到区政府,希望获得他们的帮助。但因钱款数额较大,区政府也无力解决。我又赶到河间,向冀中军区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战争条件下的部队,经费极度紧张,军区也拿不出这么多钱。看着焦急的我,他们建议我去一趟冀中地区行署,看能否得到地方政府的帮助。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赶到地区行署。行署主任罗玉川同志了解情况后十分重视,当即指派负责民政工作的王科长,随我回家了解核实情况。情况核实后,王科长用电话向行署作了汇报。罗玉川主住立刻下令,从地方政府的储备粮中拨付3000斤小米,帮助我解决困难。
    当拉满小米的大车停在我家门口时,我那颗冰冷的心忽然被一股巨大的暖流所包裹。我知道这股暖流来自何方,也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王科长亲自过秤,用小米将我家的欠款一一付清。望着王科长忙碌的身影,我内心的感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疫情在地方政府的积极防治下,很快得到控制。我安顿好家里,立即同妻子赶回胜芳前线,投入新的战斗。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和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先后参加了太原战役和平津战役。在枪林弹雨中,无论环境和条件多么险恶,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漫长,我都无所畏惧。因为,那股暖流一直在我胸中激荡,我已将我的心和整个生命交给了党,交给了哺育我的冀中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这件事情也过去了68年。但每当我回忆往事,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罗主任和蔼的面孔,王科长忙碌的身影,战友们关切的目光和那饱含冀中人民对子弟兵深切关怀的金灿灿的3000斤小米,不断在我眼前萦绕,令我永远无法忘怀。现在,我将这段故事如实地讲出来,只是希望看到此文的同志和朋友们,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能从中得到某些启迪,悟出些人生的道理来。谢谢。
    天津警备区第七干休所
    离休干部张瑞臣(口述)时年92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