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 (5月3日~5月12日) 美军的封锁重点是日本工业中心城市。从5月3日至12日,美军出动飞机195架次,布雷1422个,布雷区域除下关海峡外,还有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等重要港口和濑户内海的主要航道,切断了日本各大工业区之间的海上交通和日本内海航道的整个交通网。 美军在这个阶段首次使用了水压水雷。水压水雷是一种利用舰船航行时对海水的压力变化而引爆的非触发性水雷。这种水雷在当时还没有可靠的扫除器具,易布难扫,使日军望雷兴叹、束手无策。5月份,在下关海峡被水雷炸沉或炸伤的船只有113艘,迫使由朝鲜及中国东 北装载物资的船只,不能直接通过下关海峡进入濑户内海,只能绕道至本州西北及其西岸的港口卸载。而作为日本主要航运海域的濑户内海,实际上已成为“死海”。在濑户内海只能通行小型的木船和小驳船,致使日本工业城市的资源严重缺乏,国民生产濒临停顿。 第三阶段 (5月13日~6月6日) 由于美军的布雷封锁中断了濑户内海经过下关海峡通往亚洲大陆的航线,日本不得不重新选择出海口和航线,尽可能多一些运回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工业、军用物资。为此,日本充分利用了本州西北部的舞鹤、敦贺、伏木等港口。美军为了切断日本的新航线,从5月13日至6月6日,出动飞机209架次,对本州西北部各港和九州布雷1313个,并开始使用抗扫能力较强的低频音响水雷,使这些港口完全被封锁,阻滞日本船只达1200余艘。 日本为了保障航道和港口的畅通,组织了349艘扫雷舰船和2万余人进行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尽管日军扫雷舰船损失了四分之三,耗资巨大,在濑户内海就花费了3571万日元,但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封锁。日本船只不敢轻易出海,大量物资难以运回国内,日本逐渐陷入了瘫痪和饥饿的境地。 第四阶段 (6月7日~7月8日) 美军主要目的是完成对本州西北和九州诸港的全面封锁,同时由于日军陆续投入340余艘舰船和2万余人进行扫雷,为确保雷区的水雷密度,美军对下关海峡以及神户、大阪等重点海域和港口实施重复布雷。从6月7日至7月8日,美军出动飞机404架次,布雷3542个。 此外,驻冲绳基地的美军陆航部队的水上飞机也参加了布雷,6月10日至7月1日在朝鲜半岛南海岸布下186枚水雷,旨在迫使日本1000吨以上的船只离开朝鲜海域,进入远海航行,以便于美军水面舰艇对其实施打击。 几个月的布雷使日本各主要港口先后被封锁,日本损失的船只达到最高峰,本州与九州间航行的船只大幅减少,同时下关海峡与工业港口间的航运几乎被完全隔断。5月,大阪附近海域有186艘舰船通行,而到7月减少到94艘;另一个工业港口神户附近海域由114艘下降到31艘。这两个港口在5月间进出港的舰船由32万吨下降到7月的4.4万吨,下降约86%。同样,其他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直线下降。 第五阶段 (7月9日~8月15日) 此阶段中,美军重点是扩大封锁区域。从7月9日至8月15日,美军共出动轰炸机474架次,布雷3746个,布雷地点极为广泛,除继续封锁下关海峡和本州、九州地区及各主要港口外,还对朝鲜半岛海岸的釜山、马山、元山、兴南和清津等港布雷,迫使停留在这些港口的日本舰船无法出航。通过广泛的布雷,使日本22个造船厂中的19个瘫痪,被炸损伤的舰船得不到及时修理,海上交通濒于停顿。 由于日本极其缺乏粮食、煤炭和其他原料,运输船只被迫铤而走险,不顾随时有触雷的危险,企图强行突破美军的封锁,但效果不佳。由于通往国外的交通运输线几乎全部被切断,日本陷入全面瘫痪状态。 作战评价 “饥饿战役”始于3月27日,止于8月15日,历时4个半月,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下12053个水雷,其中磁性水雷4900余个、音响水雷3500余个、水压水雷2900余个、次声水雷700余个,自身仅损失15架B-29轰炸机,却给日本造成极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美军实施代号为“饥饿战役”的航空布雷封锁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对于当时的日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这一战例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一种大量装备的低技术武器,却在封锁作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值得研究和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