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古诗词 >

杨万里《新柳》诗作赏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译文】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
    柳色啊,且莫是深青的,只需要浅黄。
    柳条虽长,可他未必能蘸到水。
    啊,原来是水中的柳影将他拉长了。
    【作者简介】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他的诗同情百姓疾苦,构思新颖,感受独特,语言生动活泼且富有风趣。现存诗作四千二百多首。
    【赏析】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而有动感的画面,富有情趣地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辰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深情。
    “柳条百尺拂银塘”。作品开篇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整体画面。“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揉,像手少女的纤纤玉手轻拂着银光闪耀的池塘。如此一来,一幅清新、煦暖、鲜亮、灵动的春树春水图画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且莫深青只浅黄”。在这一句理,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且莫”即“切莫”,有“千万不要”的意思,但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一点儿……都没有”,就是“一点儿深清的绿色都没有”;“只”限制了柳叶颜色的单一和纯粹,没有其他颜色,只有鹅黄嫩绿,“且莫”和“只”这两个限制性的词语不但传神有效地写出了初春时节柳树的特点,同时还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
    以下两句集中笔墨揭示“柳条”何以“百尺”长的原因。
    “未必柳条能蘸水”。“未必”,即不一定,意思就是说从远处望见的那些长长的柳条,未必就是真的已经长到了延伸到水里。“蘸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伸展到水里。
    “水中柳影引他长”。这最后一句中的“引”字用得妙,既说明了柳条之所以“百尺”长的原因,又赋予了柳条倒影以生命的活力,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出人意料地把新柳,以至于把整个画面都写得灵动鲜活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