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文化 每个民族必定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经过时间的演变,这些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一个民族,他们有一个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阿尺木刮。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傈僳族文化中的阿尺木刮到底是什么吧! 僳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合才跳,不同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目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