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现代史 >

关联危机:从土俄战争到中国国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
     土耳其突然发飙,主动攻击俄罗斯。
     47岁的土耳其名将奥马尔·菲帕夏(Omar Pasha)率领大军,渡过了多瑙河,兵锋直指俄罗斯军队。
     这是1853年10月28日,距离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仅仅24天。数日后,土耳其军队击败俄军,首战告捷。
     11月1日,俄罗斯对土耳其宣战,俄土两个宿敌之间的第9次战争正式展开。
     尽管英法两大强国在战前摆出了支持土耳其的姿态,但他们并不希望真正开战。土耳其放胆进行军事冒险的一大原因,在于其奉行类似中国“以夷制夷”的思路,利用大国博弈,试图借英法之力摆脱俄罗斯长期的控制,其国内的宗教狂热对此也有相当推动。
     土耳其以弱敌强的决绝,显然出于英法的预料,他们甚至迅速地对土耳其予以谴责,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卷入支持土耳其、对抗俄罗斯。
     战争因此而迅速扩大。
     1854年3月27日,法国对俄宣战;28日,英国对俄宣战;4月10日,英法正式签署条约结成同盟,并邀请欧洲其他国家加入。俄土战争升级为欧洲列强的国际冲突,俨然世界大战的预演,史称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
     这场战争,也在遥远的东方引起巨大的回响。
     就在土耳其发起军事攻击的7个多月前,1853年3月19日,一支自号“太平军”的造反武装,攻占了南京,中华帝国面临着艰难的考验;4个多月前,6月3日,4艘黝黑的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试图打开这个岛国的大门,史称“黑船事件”……
     中国与日本此时都不会想到,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引爆的这场克里米亚战争,也将改变他们的国运。
    战火烧到中国门口
     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的战场,远达东北亚地区,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门口。
     1854年,交战双方在靠近中国的堪察加半岛发生激战。堪察加是俄罗斯在远东的最重要基地,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建于1740年。1854年8月30日,英法联军攻击该地,总共动员了巡航舰3艘,蒸汽巡航舰1艘,轻巡航舰1艘,两桅横帆船1艘和汽船1艘,配备火炮218门,2600名舰员和陆战队。这场战斗,史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包围战”。
     远东之战,是英法联军尤其英国方面主动求战。根据英国外交部与海军之间的公函档案记载,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英国非常担心俄罗斯海军会威胁中国、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的商路,因此,英国决心寻机歼灭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并拔除俄罗斯在鄂霍次克海及堪察加的据点。
     在远东的海军力量对比方面,英法联军占据极大的优势,他们总共有25艘军舰,其中包括6艘蒸汽战舰,而俄罗斯方面起初仅有6艘军舰,不久又因为旗舰Pallada号年久失修,及Diana号在日本下田受风浪损坏,仅有4艘军舰可投入战斗。
     英法联军的困难主要在于缺乏准确的情报,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都难以定位俄罗斯军舰的方位,以至于在整个太平洋盲目地进行搜索。英法联军的第二个困难,则是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
     对于俄罗斯来说,因为很清楚自己在远东的海军力量难以对抗英法联军,其任务一是全力加强远东定居点的防卫,准备应对英法的强攻;二是躲避强大的英法舰队对俄罗斯军舰的围猎;三是试图与日本签订友好条约,在远东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
     具体负责远东地区战略执行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认为,由于中国正在发生内战,“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南翼因此变得相当脆弱,易于英法联军发起攻击,俄罗斯要以有限力量保住远东的据点,必须尽快将军舰撤入黑龙江河口避战,并通过黑龙江、经由中国境内对几个定居据点进行补给,而这就必须经过中国的领土。
     穆拉维约夫的方案,在1854年1月23日得到沙皇的批准。2月18日,穆拉维约夫致信中国政府,告知俄罗斯将通过黑龙江为堪察加的据点进行补给,整个3月份与4月份,俄罗斯紧锣密鼓地进行补给的准备。由一艘蒸汽轮拖带75艘驳船组成的补给船队,搭载着800名军人、100名哥萨克及1支炮兵分队,在5月30日进入黑龙江,拉开了大补给的序幕。8月中旬之前,俄罗斯人终于给4个主要据点进行了有效的补给,这4个据点是:马林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阿杨以及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克里米亚战争,引起大清国的高度关注,尽管大清国受困于内乱之中,也在能力范围内对此进行了全力戒备。
     1854年6月23日(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叶名琛与广东巡抚柏贵,在向中央报告英国派人前来要求修订条约时,同时向中央报告了克里米亚战争概况。同日发布的圣旨指出:“俄罗斯夷兵,欲与英夷寻衅,难保不另蓄奸谋。该夷蛮触相争,与中国原不相涉。该督等但当密饬各海口炮台将弁,严行防守,毋稍疏懈。”(《筹办夷务始末》,下同)
     当俄罗斯通过黑龙江向各据点开始进行补给时,咸丰在圣旨中要求:“此次俄罗斯乘船拥众,由黑龙江东驶,其所称与英夷争岛之语,未可尽信。”要求黑龙江驻军查清“该国船只究往何处,是否已近三姓边界”,并要求东北各地“一体严防”,“密为布置,不可稍动声色,致启该国之疑。其船只来踪去迹,只宜勤加侦探,不可率与该国交接,尤不可轻给照会文移,转生枝节”。
     对于英国人的举动,大清国此时也相当狐疑。与太平军的内战正打得如火如荼,英国人却不时与太平军有所接触,清政府担心:“该夷既与中国和好通商,何故与逆匪往来,殊非和好之意。况当江中征战之际,设或枪炮误伤,我兵不能任咎。”“如果实与俄罗斯构难,何能从容往来内地,其为包藏祸心,已可概见。”同时,清政府命令“上海夷人”,“不得任意游驶;并谕以江岸海口,现在皆有重兵,若不遵约束,经我兵勇击杀,是该夷自贻之戚,于我无尤,使该夷知我不以起衅为怯,方不致日肆鸱张”。
     显然,在克里米亚战火延烧到家门口时,中国政府的策略是对俄严防隐忍、对英则针锋相对——这与当时英国军政两界对太平天国的暧昧态度,息息相关。根据美国学者John D。 Grainger的研究,彼时的英国,曾经向中国政府提议建立中英同盟,共同对抗俄国。但是,当时的大清帝国还深陷在太平天国动乱的泥沼之中,无暇顾及如此遥远的大国博弈,因此不了了之。
    俄罗斯有着离奇的幸运
     英法舰队的行动极其缓慢。
     从英法对俄宣战,到攻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足足有5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有着优势军力的英国太平洋舰队,却在司令普拉斯率领下,在全球紧紧追踪俄罗斯一艘落单的军舰Aurora号,从南美的秘鲁一直追到堪察加半岛。研究者普遍认为,普拉斯因此而错过了最佳的战略机会,令俄罗斯人有了足够的备战时间。
     8月29日,英法联军舰队终于进入阿瓦恰湾,兵临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城下,双方用炮火进行了短暂的交锋。次日(30日),英法的攻击正式开始,进行炮击,普拉斯一直在旗舰上观战,11点与军官们共进午餐,而后回到自己的舱房,在航海日记上写了几行。
     随后,一件十分怪异的事发生了:中午12点15分,普拉斯在自己舱房内开枪自杀,军医多方抢救无效,普拉斯在下午4点50分去世,成为克里米亚战争远东战场的第一个死者。
     普拉斯的死亡,至今仍是个迷。有猜测说他在佩挂手枪时,走火受伤;也有猜测说他的精神有问题,因延误了战机而突然走了绝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对英法联军的士气影响极大。在随后的8月31日及9月4日,英法联军进行了两次仓促的登陆作战,伤亡率极高,尤其9月4日的登陆作战,700人中居然有209人战死,其余大多数受伤,俄罗斯方面则只有35人战死。这一失败,逼迫英法联军解除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之围,法国舰队驶往旧金山,英国舰队则驶往温哥华。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保卫战的胜利,令俄罗斯全国欣喜,但穆拉维约夫却很清醒,他开始立即着手进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以及其他据点的撤离。历史再次证明了穆拉维约夫的明智:当他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清空之后,英法舰队就开始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进犯。
     1855年4月17日,俄国人扶老携幼乘坐军舰及包租的美国商船撤离,5月31日,英法联军再度到来,却发现了一座空城。耗费巨大战争资源而一无所获,这令英国国内舆论沸腾,要求严惩军队的失误。
     英法联军继续在远东寻找俄罗斯舰队,5月20日,2艘英国军舰在萨哈林的De Castries 海湾发现了4艘俄国战舰。浓雾中,英国人并不知道,这正是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撤离的俄国军民。原来,俄国人撤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之后,试图从鞑靼海峡北上,进入黑龙江口,但是,因为海峡的北口依然冰封,无法航行,只好在萨哈林的众多港湾中选择了一处躲藏。俄国人到此,仅仅一周。因为带着大量的平民,俄国军舰的战斗力更为削弱,如Aurora号上因为堆积了太多的货物,只有16门炮可以使用。此时,如果英法联军发起强攻,俄国人必将全军覆没,远东的历史或将重写。
     俄罗斯的运气再度降临:在双方第一轮试探性交火之后,英军又产生了误判,认为对手的火力十分强大。2艘英国军舰因此分兵,Bittern号回去搬援兵,而Hornet号则继续监视俄国人。英国人认为,只要牢牢守在De Castries Bay的南口,就能困住俄国人,等待援兵到来后一举全歼。在随后的5天中,大雾继续弥漫,俄罗斯人如得天助。5天后,英军援军到来,在27日早上浩浩荡荡驶入海湾,却惊诧地发现,俄国人又消失了,并且,烤炉上的面包还是热的——仅仅数小时前,俄国人得到鞑靼海峡北口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的消息,立即冒险撤离,顺利地逃入了黑龙江。
     拯救俄国人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一个绝大的地理机密:萨哈林是一座岛,而非一个半岛。在萨哈林与大陆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水道“鞑靼海峡”,而英国人却一直称其为“鞑靼海湾”,从不知道这里居然是贯通的。俄国人在1849年就发现了这个,并成功地保守了秘密。英国人要到战后再度进行地理勘察时,才发现这一秘密。
     俄国人的两度突然消失,令英法联军在远东地区失去了目标,一无所获,直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都难以找到与俄军一战的机会。俄罗斯在远东的有生力量,因此得以保全。美国学者JOHN J。 STEPHAN认为,克里米亚战争的远东战场证明,俄罗斯在中国的黑龙江地区、滨海地区的提前布局,的确收获不小,自此英国开始担心俄国侵入满洲及朝鲜的危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