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硬汉彭家珍 暗杀时代最后的刺客(组图)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 彭家珍遗言
    身负弹药刺杀良弼,壮烈牺牲
    尽管已是秋季,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家珍公园内,夏荷依旧青绿。斑驳阳光中,红柱白墙的仿古建筑,“彭家珍将军专祠”在老树掩映下显得格外“柔软”。
    “我老彭收功弹丸”、“千载王纲一雷灰烬,将军易水大地春城”……若不是史实,确难想象,这样一个“柔软”之地走出了一个硬汉彭家珍,他身负弹药完成了对垂死大清的重要一击刺杀清末“宗社党”首领良弼。刺杀当日,彭家珍当场牺牲,良弼左腿肉飞骨断,数日后伤重不治而亡。17天后清帝退位,至此,彭家珍成为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刺客。
    他的英勇
    独自一人刺杀良弼
    1912年1月26日,或许是彭家珍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当晚11时许,他将自己两日前所写的《遗嘱》,连同账簿和现洋200元装入皮包内,嘱咐仆人交给赵铁桥先生,然后怀揣着一腔热血和一个秘密,在临近12时出现在红罗厂良宅前。
    与平日装扮不同,彭家珍衣着与良弼亲信崇恭官职相同的军服和军大衣,足登西式黑马靴,腰挂指挥刀,还带着崇恭的名片。此刻,他的秘密不仅在心里,还在大衣两侧口袋各放置的一颗炸弹他要独自一人刺杀良弼。
    久等良弼不至,彭家珍乘车欲往他处探寻,不料刚到胡同口一辆马车迎面而来,见车中人颇似良弼,他赶紧调转车头,回到良弼家门口待其归家。“卑职崇恭有紧急军情向良大人报告。”炸弹已被彭家珍握紧,还未等良弼反应过来,他已引爆炸弹,向良弼掷去,惊雷一声炸飞了良弼的左腿,也炸开了自己的满腔热血。
    彭家珍当场牺牲,但一腔热血没有白流,29日晚良弼因伤重不治而亡。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还是稚子的宣统皇帝退位,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结束。
    他的大志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单枪匹马,深入虎穴,彭家珍献出了宝贵生命,也在历史长河留下一身傲骨。这样的硬汉是否高大帅气、气质不凡?
    家珍公园内,彭家珍雕像静默不语,身披大衣、双手抱怀,两道浓眉间英气还在。
    “他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左右。”彭家珍的堂弟彭家祥轻轻摆了摆手笑着说,“从小到大,家里的长辈都说我和家珍长得最像。”
    今年79岁的彭家祥比彭家珍小45岁,据他所说,在整个家族里,彭家珍是“家”字辈的老大哥,而自己则是最小的“十三孙”,如今他已经守护专祠30年了,公园里的荷塘自小就有,而老专祠正在维护,目前的专祠是上世纪80年代新建的。“大哥从小就好学,4岁读《正气歌》,8岁就读完四书五经。”彭家祥说,在大哥彭家珍的故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其终身未婚:1911年,大伯写信催婚,彭家珍回信说自己“仍居下僚”,且“季子无金”,没法构建家庭,必须再“遨游数载,夺得将军印”,“否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耶”?因此拒绝回家完婚。
    他的就义
    被追封陆军大将军
    彭家珍牺牲时年仅23岁,“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活。”彭家祥从小就崇拜着这位素未谋面的大哥,彭家珍牺牲后,革命政府先后在南京、北京、重庆、成都、宜昌为彭家珍开了6次追悼大会。孙中山称他的行动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追封其为陆军大将军,赐恤崇祀忠烈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给其家属签发“永垂不朽”的烈士光荣证。
    彭家祥引着我们来到彭大将军纪念堂内,指了指陈列的“彭家珍绝命书”:此人(良弼)不除,共和必难成立,则此后生灵涂炭,可堪设想乎?……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
    如此,在彭家珍的心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彭家珍遗同志致赵铁桥、黄以镛书》中也不难看出,其慷慨激昂:“况炸丸猛烈,玉石俱焚,杀我杀人,同归死路。综此三端,弟宁有生还望乎?呜呼!已矣!易水风寒,二兄不必为白衣冠之送矣!山河破碎,大陆将沉,祖狄闻鸡,刘琨击楫,楼船风利,正当努力中原。”
    故人已去,动魄惊心,纪念堂内孙中山、章太炎、于右任、冯玉祥、吴伯雄等人题赠的12幅金匾,纪念堂后碑刻林立,英雄不语,却流芳百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