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袁世凯:大清“救命”之臣怎就变“催命郎中”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时代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后复辟称帝被推翻。
     革命
     天子受命称帝,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皆称革命。《周易·革卦·彖传》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而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革命常含有以下之义:一、实现正义、恢复秩序之行为。二、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三、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四、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
     在今人印象中,革命往往意味着暴力,暴民,流血。这是一个世纪的革命之后,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所以在今天,有“告别革命”一说行世,“要改良,不要革命”更时不时在学界思想界等社会群体中泛起涟漪。不过不应忘记,革命从不是革命者的必然选项,革命发生,常常是执政者囿于一家一姓私利,自恃手中有兵在,拖延改革,开历史倒车之结果。
     此外,革命并不必然流血,英伦“光荣革命”,就是场不流血的革命,而中国辛亥革命,其伟大之处,除了推翻帝制,当事各方能够妥协,清廷能够保持风度,优雅退场,未尝不是其中之义。只可惜,于中华民族而言,一出百年大戏,唱好了开幕,却演不好结局。
     1911年10月(旧历辛亥年八月),武昌一声枪响,清廷急遣旗人荫昌率北洋军赴鄂弹压。不料荫昌虽曾留洋德国学习军事,号令却无法行于军中。清廷遂重新起用北洋军的老主人、原奉朝旨“开缺回籍养疴”,此时正在河南彰德洹上村作渔翁状的袁世凯。
     袁之东山再起,虽然呼声甚高,但过去对他早有疑虑的一些满洲贵族也施加了阻力。柄清政多年的老恭王之嫡孙、小恭王溥伟就曾前往醇王府,当着摄政王载沣的面,对清廷起用袁世凯督师的决策进行了质疑。据溥伟日记,面对他的质疑,载沣回答说“袁四(袁世凯排行第四)有将才,且名望亦好,故命他去”。溥伟曰:“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司马懿)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载沣默然良久,始嚅嚅言曰:“庆王、那桐再三力保,或者可用。”
     据此可知,袁世凯之得再起,固然主要缘于其累积的声望和客观情势使然,但也与他多年来在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那桐等一班亲贵身上所下的功夫不无关系。当年袁世凯悉心笼络,现在他们自然要投桃报李,鼎力推荐其出山了。
     袁世凯进京:“靖乱报国,之死靡他”
     初时清廷不过欲让袁世凯督师,授其兵权而已,但已经韬光养晦苦熬了三年的袁世凯怎会以此为满足?于是清廷又不得不解散让汉人愤懑的“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授其组阁之权。以一人而既掌军权又握政权,袁之动作,中外关切。而袁世凯犹在发挥其演员天赋,若无其事一般。《凌宵一士随笔》记载,袁世凯入京组阁,一位日本外交人员与其有旧,第一个请见,密询袁意,“袁氏力言‘靖乱报国,之死靡他’,忠诚溢于言表,某氏曰:‘信乎’?袁益指天日为誓。”
     “忠诚溢于言表”的袁世凯看来不会辜负“救命”的重托了,但实际上,他做的却是“催命郎中”的工作。就在他发誓的同时,套向大清王朝的绳索也越收越紧。
     袁世凯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停止入对奏事。内阁一成立,袁氏开单列举的事项大要为:除照内阁官制召见国务大臣外,其余召见官员,均应暂停止;总理大臣不必每日入对,遇有事件奉召入对,并得随时自请入对。除照内阁官制得由内阁国务大臣具奏外,其余各衙门应奏事件,均暂停止。所有从前应行请旨事件,均咨行内阁核办,其必应具奏者,暂由内阁代递,凡无须必请上裁事件,均以阁令行之。
     清廷无可奈何,一一从其请,并下诏:此后奏事人员,于章程未定以前,关于国务有所陈述者,均暂呈由内阁核办,毋须再递封奏,以明责任,而符宪政。袁世凯这一步棋的要害在于,将入对奏事之权,都集中到了以他为首脑的内阁,各衙门对内阁负责,听内阁号令,不再像过去那样还要向皇帝“请旨”,而他自己什么时候面见皇帝,可以随心所欲,这意味着国家无论发生了什么大事,总理大臣是否想让皇帝知道,什么时候想让皇帝知道,都由总理大臣所掌控。
     这样一种政治格局,当然是虚君立宪之本义,否则袁世凯所组建的也不配称为“完全责任内阁”了。遗憾的是,从结果上分析,袁世凯集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行真正的宪政。
     袁世凯集权的第二步是逼摄政王辞位。隆裕太后也只能允之,下诏准摄政王退位,并再次强调“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
     经过政治上的集权,外靠嫡系的北洋武装,这个时候,袁世凯取清廷而代之的条件可以说已完全成熟。难道中国历史上篡位夺权的一幕又要上演了吗?袁世凯到底是袁世凯,他要做权臣,要夺人之国,也会大不一样。
     “南方军事,尚易结束”
     民军于武汉发乱,适授袁世凯再起之契机,但在袁世凯眼里,实际并未把民军的威胁当回事。
     有“财神”之称的梁士诒系袁系干将,其弟子所撰《三水梁燕孙(梁士诒)年谱》记,“及袁起用,使人密告先生曰:‘南方军事,尚易结束,北京政治,头绪棼如,正赖燕孙居中策划一切。请与唐少川(唐绍仪)预为布置!’”
     “南方军事,尚易结束”,这就是袁世凯对战事的一个基本判断。而战事之发展,不幸恰如其言。
     1911年10月28日(辛亥年九月初七日),黄兴抵达武昌,随后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11月1日,汉口被清军攻陷。11月16日,民军反攻汉口,仅两日即宣告失利,不得不退守汉阳。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记民军败退之状曰:“我军即时慌乱,纷纷后退。黄总司令命令停止,皆不听命,一时极为紊乱。清军乘机前进,向我军追击。于是我各部队因以瓦解,势如山崩。……黄总司令垂头丧气,几不欲生。田桐等在旁劝解,谓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另行整顿,再图恢复可也。”11月21日,清军猛攻汉阳,至26日,黄兴等再弃汉阳而退保武昌。《武昌革命真史》记载:“黄总司令又传命令不准后退,并将后退者斩二十余人,犹不能止……黄兴又将不用命者斩数人。……午后六时,黄总司令即退回昭忠祠司令部,向大众哭曰:战事一败至此,官兵无一人用命。眼见汉阳已失,我亦无面目见一般同志,惟有一死以谢同胞,云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