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袁世凯:大清“救命”之臣怎就变“催命郎中”(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时代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此时武汉三镇,已去其二,回到武昌后的黄兴对战事极为悲观,在11月27日军政府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报告汉阳失利情况时,干脆主张放弃武昌,并称,“现在武昌均系战败部队,不宜再用,用则仍败。为今之计,只有弃武昌而援南京。若得南京,然后组织北伐精锐军队,再图恢复可也。”此议被孙武、张振武等湖北革命党人所阻,黄兴乃赴上海。
     清军既占汉阳,以双方之实力对比,设若再向武昌发起攻击,结果如何,连坐镇武昌的民军都督黎元洪也心知肚明。11月30日,因清军从汉阳炮击武昌,黎元洪极为惶恐,从左右计,拟迁都督府于武汉之东郊葛店,并将现银六十万两搬上军舰,准备万一不利,即走上海。武昌城内更是一日数惊,百姓纷纷逃避。
     清军方面,攻陷汉阳后欲再建奇功、不明袁世凯底牌的冯国璋于12月1日致电内阁,“现正布置渡江一战”,“国璋专顾前敌,自不难一举扫平,而后患亦可永绝。”然而这个时候战事却意外地暂时停息了下来,原因何在?
    “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原来在战事进行之时,对峙双方的交易就已经开始了。
     公开的接触,众所周知,首先是11月9日,袁世凯派幕僚刘承恩、海军正参领蔡廷干抵武昌,令其利用与黎元洪之旧谊,代为游说。其次是伍廷芳和唐绍仪分别以南北代表身份进行议和。而私底下的折冲为数尤多,如1911年11月下旬,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派同盟会员朱芾煌为代表赴武汉,欲与黄兴有所接洽,当时冯国璋不明真相,将朱擒拿,袁克定驰书营救,才得获免。同盟会大将汪精卫谋刺摄政王不中被囚,获释后因袁氏父子倾心结交,也曾代袁世凯说项,12月9日黄兴有一电致汪氏曰:“项城(袁世凯)雄才伟略,素负全国清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翻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12月20日,在南北官方代表举行首次议和会议后,又有保定陆军小学堂监督廖宇春衔北方之命,到上海秘密会见黄兴,双方协议了“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等秘密条款五项。
     而民军对袁世凯公开喊话则在12月3日,当时独立各省之代表假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会,筹备成立临时政府,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经过双方多次试探、摸底,各自诉求已昭然若揭。革命党一方既以推翻清室、将国体由君主制变为共和制为终极目标,袁世凯乐得左右逢源。《辛亥革命史料》中载有袁之心腹赵秉钧对人说的一段话,“项城虽重兵在握,却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故一面挟北方势力,与南方接洽,一面借南方势力,以胁制北方。”打着这种算盘的袁世凯,攻下汉阳是为了给南方一点颜色,而漠视冯国璋等军人的立功渴望,置近在眼前的武昌于不顾,天天向清廷叫嚷“无饷无械,孤危已甚”,自然亦在情理之中了。否则真的攻陷武昌,戏还怎么往下唱呢?
     孙中山:“暂时承乏”,“虚位以待”
     1911年12月29日(辛亥年十一月初十日),经十七省代表在沪选举,回国不久的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北双方尚在交易之际,南方冒出一个总统,颇出袁世凯之意料,他在给南方代表伍廷芳的电文中质问:“国体问题既由国会解决,乃闻南京忽已组织政府,显与前议相背,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
     民党一方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孙中山甫一当选即给袁世凯发了一电,“北京袁总理鉴:文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既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电文前半系向袁解释成立临时政府之用意,希望求得袁的谅解,后半则是剖白个人于总统大位绝无恋栈之心。随后其任职誓词又重申此意曰:“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几天后的1912年1月4日(辛亥年十一月十六日)孙中山复电袁世凯:“徜由君之力,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具在,天日鉴之。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这已经是再三再四的承诺了。
     孙中山如此委曲求全,显然事出有因。首先,临时政府财政严重困难,起初传说孙中山归国携有兵舰和巨款,最后才知不过带回一腔“革命精神”;其次,临时政府虽然成立,但无论通过照会还是其他形式向各国呼吁承认,均未蒙深知中国谁最有力量的列强理会;最后,论军事实力,北方远胜南方。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即向外务大臣报告:“时局之解决,除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外,别无他策。即使纯革命党人如黄兴一派表示反对,但北军之强盛向为彼等所熟知,且军队又均惟袁世凯之命是听,以南方之软弱兵力实无法与北军为敌;纵由黄兴或孙逸仙出任总统,各国政府能否承认,亦属疑问。”日本人对临时政府的后两个弱点已洞若观火。
     职是之故,南方在紧锣密鼓筹建临时政府之时,不少人内心颇为忐忑。曾经以北方代表唐绍仪随员身份参加南北议和,其后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的张国淦,在日记中记载,孙中山选为临时大总统,拟去南京就职前,外间盛传北方将派大兵渡江,某夜,汪精卫等仓皇来言:“中山先生拟日内去南京就职,北方果用武力,倘有危险,如何下台?”张言:“外间传中山有若干兵有若干饷。”汪言:“纯是空气,但带有革命精神耳。”张言:“北方有多年根据,项城又老于兵事,即使有兵有饷,此时亦不足与抗。须知项城以北方兵力威胁南方,又以南方民气恫吓北庭,如大兵渡江以后,便无文章可做。中山去宁决无危险,但出项城意外,其心中不痛快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