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魏坚教授任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与中亚考古及中西文化交流。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3人,均为博士),兼职研究员4名。目前(2011年3月)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名。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对外学术交流和科研作了大量的工作。
    一、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是与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一,不仅能为考古学专业授课和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同时还是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为了征集文物藏品和筹借展品,魏坚教授带领部分师生,先后多次奔赴内蒙古、新疆、山东和安徽等地,通过多种途径,征集到出土文物、古代文书和古钱币等约4万件。2007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70年之际, “北国春秋--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正式开展,该陈列获得京城文博界同行的交口称誉。
    博物馆成立后,魏坚教授兼任副馆长,使得考古学科的发展和博物馆教学平台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也因收藏胡适、陈独秀等近代名人书信和常人家书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这些藏品,为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相关学科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平台。目前,在学校领导的决策下,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即将迁入重新改造装修的原图书馆,这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改革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学校充分利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的专业资源,从2006年开始,历史学院为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田野考古与历史研究”课程,并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的专业必修课。为此,先后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签订了共建“考古实习基地”的协议。2006年10月在河北保定徐水东黑山、2007~2008年在邯郸磁县双庙村、2009~2010年在北京的延庆、通县等地,已经连续六次,每年开展为期四周的本科田野考古实习;此外还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签订了为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建立“田野考古河套实习基地”的协议。在魏坚教授的带领下,考古学专业师生在阴山南北的河套和大漠戈壁,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考古调查,同时积极投入南水北调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古实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养,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收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校内外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考古实习基地的建立,则为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保证。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在历史学院教学工作中是具有创举性的一笔,这不但是考古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深化,也是历史学院本科教学实践的一大改革。
    三、培养人才方面努力探索
    
针对考古学专业的自身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的魏坚、宋大川(兼职)、马利清、王晓琨、张林虎等老师在培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方面做了以下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注重学科理论的探索
    课堂上,研究所的老师们将自己多年来进行田野考古实践的知识积累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配以大量精美照片,做成形象生动的电子化教学演示文稿,使生涩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课后还常有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研究所的老师在学校公共课的讲授上也获得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好评。王晓琨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和“世界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不但得到选课学生的欢迎,他申报的“全校公选课中考古学相关课程建设”也入选了学校教务处2009~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所先后派多名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到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考古工地参加发掘;此外还选派优秀的研究生参加其他高校举办的各种“考古论坛”。这些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也锻炼了他们做人、做事方面的能力。2008年秋,硕士研究生何京赴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访学交流;2009年秋博士生张文静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鹿谷岩画中心访学交流;2009~2010年,硕士生杨思赴韩国访学交流;2011年初,硕士生王琳玮赴台湾逢甲大学访学交流。2010年11月,应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邀请,研究所师生赴南京考察、调研,受到了南京文博界的热情欢迎。此举加强了高校同行专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3、注重扩大学术视野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通过多种途径,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有日本龙谷大学的徐光辉教授、北海道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加藤博文教授、新泻大学的白石典之教授、奈良女子大学相马秀广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席慕容教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孙志新博士,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学者: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林梅村教授、齐东方教授、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际根研究员等学者来访。诸位学者的精彩演讲,不但扩大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使许多学生与学者们建立起了学术友谊。
    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并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学术论坛,在学界中获得积极反响。
    2006年7月23日~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院、吉林省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北亚地区辽金蒙元时期的城市”国际会议在长春举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7年10月26日~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日本国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及北方地区教育研究中心、龙谷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部主办的“2007东北亚考古学学术信息网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这一举措使人民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2007年12月5日~6日,由日本金泽星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及日本札幌学院大学联合举办的“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与共同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日本金泽星棱大学举行,此举提升了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在海外的知名度。
    2008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牵头,主办了历史学院首届研究生“北方民族考古论坛”,不但在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而且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平台。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经举办三届,目前已经成为在京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师生交流学习、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2009年7月24日~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行署联合主办,东乌珠穆沁旗承办的“2009中国·乌珠穆沁边疆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珠穆沁草原的乌里雅斯太镇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蒙古、港台和大陆的学者70余人出席了本届盛会。
    五、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
    
2005年以来,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员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超过20项,完成学术专著7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
    其中,由魏坚教授主持,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参加的考古发掘项目主要有:
    1、2005年居延遗址考古调查发掘报告资料整理。
    2、2007~201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支持项目:中日联合居延考古调查。
    3、2008年北京密云松树峪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
    4、2009年北京大兴枣园路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
    5、2009年北京市延庆县西屯村考古研究与资料整理。
    6、2009年,南水北调河北刑台方等遗址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
    7、2010年南水北调湖北郧县三门店子遗址发掘与资料整理。
    8、2010年,北京通州砖厂村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
    9、2010年,南水北调湖北郧县龚家村遗址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
    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
    1、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桂林。
    2、魏坚著《辽西夏金蒙元顶级文臣》,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北京。
    3、宋大川著《清代园寝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2月,北京。
    4、魏坚著《元上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
    5、魏坚著《铁骑扬威--细节改变历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长沙。
    6、魏坚主编《北国春秋--中国人民大学馆藏文物陈列图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北京。
    7、魏坚主编《阴山沧桑--乌拉特后旗历史文化遗存调查报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呼和浩特。
    目前,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通过的学科设置修订,考古学已经成为历史门类下与中国史、外国史并列的三个一级学科之一。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在的考古学科已经启动了海内外人才招聘计划,争取在稳步扩大研究团队,增加师资力量,加强科研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