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专题性史学评论值得提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光明日报》 何晓明 参加讨论

所谓专题性史学评论,是指不是评论某位专家的一本著作,而是不同作者的若干本著 作;而且这若干本著作研究讨论的主题相同。我觉得写作这种类型的书评,于己于人乃 至于学术事业,都有好处。
    专题史评的好处之一是,明确的中心,逼迫撰写者集中时间,围绕一个主题,认真地 读一批专家的书。因为职业的习惯,加上所在单位每年“工作量考核”的压力,笔者长 期以来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做课题,一篇接一篇地写文章。做课题、写文章当然也要看书 ,但是这种情形下的看书,一般采取浏览式、翻检式、选择式、跳跃式,很难从头到尾 系统地读完,因此对所看之书,只能是略知其“貌”,难得其“神”,只取其“用”, 难得其“体”。如果有专题性书评的任务在身,再来看书,态度就不一样了。要想知道 各书体例有何特殊之处,研究有何独到之处,表述有何精彩之章,用“洞中窥豹”的取 巧办法显然无法得出放心踏实的结论,唯有老老实实地从序言一直读到后记,才敢试着 提出一己之见。这样一种读书方式,虽然也有实用主义的嫌疑,但毕竟逼着自己去克服 浮泛的“读风”,因而所得之益多多。我以这种态度读了柳诒徵、陈登原、钱穆、阴法 鲁、冯天瑜等几位先生的文化史大著,确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喟。不仅各位先生 的观点主张了然于胸,而且60年间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大势,在我心目中也有了一个清晰 的轮廓。这与以往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翻书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专题史评的好处之二是,宏观的视角,逼迫撰写者对所读之书的研究前提、过程、方 式和结论作出比较。比较法是重要的学习、研究方法。王充《论衡·案书》说:“两刃 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专题史评的对象是就同一论题进行研究的若 干著作,对象的同一性决定了比较的可行性。我在评论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几本史著时 ,注意到这样的现象:注重研究主体与客体在血脉、情感上的亲密关联,是近期这一研 究的一大共性。所谓“惺惺相惜”式的“体验中的理解”,既是一种研究类型,更是一 种研究方式。在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研究的学者中,赵园显然是做得好的。左东岭的研究 路数与赵园有相近之处,但明显不如后者自觉,也不如后者那么圆熟。我还注意到,力 求在一种独特、精致的理论建构中提出假设,表达观点,完成叙述,即“建构中的阐释 ”,是近年知识分子研究的又一共性。在这方面,杨念群和陈明都有明显的追求并有所 建树,但也正是因为过分强调自身精致理论的涵盖能力,而导致某些论断有削足适履的 嫌疑。相比之下,刘修明和阎步克的研究则显现出从容、平和的另一种风格。
    专题史评的好处之三是,撰写者集中精力,对有关某一问题、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 若干学术著作进行综合比较,褒彰精华,商榷疑惑,可以为同行提供批量信息,贡献一 己心得,激发深入讨论,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当然,专题史评的撰写者各人水平参差 ,视角不一,侧重有别,所发评论自然是见仁见智,本身也有一个质量问题。不过,由 于专题评论与对单部著作评论的基本差别是,后者只可能是在一个“点”上对其得失进 行讨论,而前者则是在一个相对宽阔的“面”上,对相关成果的一次扫描,因此对于推 进学术的意义更显重要。更何况,目前我们司空见惯的对单部著作的评论,十之八九都 是广告八股。而专题史评涉及的对象较多,必然要经过一番比较、归纳。有比较,就有 褒贬;有归纳,就有提炼。因此,专题式评论从基本的格局上,就是对庸俗捧场的伪评 论的一种制约、一种排斥、一种拒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