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范文澜治史的我见我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知识》 彭明 参加讨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大学奉命移驻京都,四部(研究部)被分配在东厂胡同一号即胡适曾住过的宅院(这时胡已乘机南下)。我于3月间作为四部的先遣人员先期到平。这时范老已从西柏坡附近住地到达,他和戴老就住在胡适住过的房子里。
        范老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中国近代史》上册的修订工作。这时,该书已有了解放区内外的各种版本,国外亦拟出它的译本。因此,范老进城后立即抓紧这本书的修订工作。为此,就在他的居室(也就是胡适原来办公的地方),由他直接领导召开了多次的讨论会。这个讨论会,曾被称为读书会,参加者都获益良多。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个读书会。
        范老青年时代就读于北京大学国文门,受教于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黄季刚(侃)的门下。黄是章太炎的弟子中最有成就者,是继章后著名的国学大师。章、黄继承乾嘉学派的朴学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学识渊博,立说严谨。范老在名师的指导下,在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诸方面都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因此,范老的书,资料丰富,论据充分,而最反对言之无物,放空炮。他所引用的资料总是亲自动手核实,深入研究,推敲再三,然后再用于书稿中。在《中国近代史》的读书会上,我曾建议采用一部学术著作中使用过的一条史料,范老告诫一定要把原始出处找来核实,弄清原意后再引用,以免有误。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苏联方面要翻译范老《中国近代史》时,曾派学者来和他商讨删去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大片国土的史实,他坚决予以拒绝,强调史实不能删改,否则不能如实反映历史,也就不是他要写的《中国近代史》了。这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而,1956年我在写《中苏友谊史》的一些有关部分时,也注意到应如何贯彻这种精神,并多次向范老请教。
        实事求是,必须是先求“实”,后求“是”。即必须掌握大量的史料,弄清史实,然后才能寻求出规律和真理来。范老在修订《中国近代史》告一段落后,接着又从事修订《中国通史简编》。为了写好唐代的文学部分,特别是诗歌部分,他曾认真读全唐诗,包括李、杜、白等诗人的集子。李新先生见此情景,曾建议范老:是否请人代写,不然,太费时间了。结果为范老婉拒,并回答说:“我不认真读他们的书,怎么能做出判断呢?”由于范老的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上,因此他能够提出许多独立的见解。如古代史、近代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等,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都不能不承认他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范老的治学精神,和恩格斯的下述言论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范老对青年人的治学、治史非常关心。他认为:搞文学,没有才华是不行的。特别是当诗人,没有灵感是不行的。而学历史,就不一样,只要肯下苦功,持之以恒,就必然会有成就。因此,他劝人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需十年(即要有持久的精神)。许多人都听过他这样的叮嘱。他很幽默地说:既然搞学问,就别想当官。要想当官,就不要进研究所。近代史所一百多人,我这个所长才是一个“连长”(指一百人相当军队一个连),你到这里当官,能有什么前途呢?六十年代的一位大学生,对范老的这些话听不进去,“文化大革命”中当了“造反派”。十年的岁月把业务都荒废了,一事无成,很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老的话。
        五十年代,范老到一所著名大学讲演,把他的治学经验公之于世。他说:“做学问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下苦功,慢慢地来。我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冷是坐冷板凳;二冷是吃冷猪肉(从前封建社会某人道德高,死后可入孔庙,坐于两庑之下,分些冷猪肉吃)。意思就是劝同志们要苦苦干,慢慢来。一个做学问的人,有这样的决心,下这样的工夫,如果真有成绩的话,总会有人来承认你,请你吃冷猪肉,何必汲汲于当前的名利呢!我这样说,可能不合时宜。但是,我愿意提出我的建议。”(《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见《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范老一方面经常教导青年人要下苦功,坐得住“冷板凳”,同时又教导青年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发空论。1961年,他针对当时一些文风不正的现象,发表了一篇《反对放空炮》的文章,对历史学界影响很大,大家认为范老讲得很及时。我们从范老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特点:材料丰富,文笔生动,寓论于史,引人入胜。我听过范老的学术报告,也听过他在一些座谈会上的发言。这个特点也是很显著的,他从来不说空话、大话。他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教育,也是现身说法,循循善诱,从不拿大帽子压人,也不摆长老的架子训人。他在1949年担任华北大学副校长时就讲过,“真理在我们这边,依靠真理就是一切成功的保证,我们的任务在于诚恳地、耐心地、循循善诱地引导青年们看见真理之所在。我们相信,青年一旦看了真理,那就如水归壑,沛然莫之能御了。坐春风而化时雨,人人乐于自我改造,这才是教育成功。”又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广大青年应抱‘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的信心慎重将事,来完成党给华大的重大任务。”(见1949年5月出版的《华大生活》)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和李新、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等几位先生受教育部委托借住近代史所的八角亭编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和范老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范老的学风,在史学界影响颇广,有口皆碑。因此,登门拜访者经常不断。毛泽东也经常派人来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有一天,我们还在八角亭时,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著名的元史专家韩儒林教授,曾与范老就治学问题长谈。韩老回去之后,曾编成一副对联就范老的治学精神向南大师生宣讲。对联是: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我闻知后,在一次闲谈中向李新先生提及此事。他认为对联很好,只建议改动一个字,即将“要”字改为“须”字。
        “四人帮”粉碎前后,我正在广州参加《孙中山年谱》的修订工作,同时应邀在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关讲学。借此机会我讲了范老的治学精神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并请岭南画派的著名书法家胡根天老先生草书此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范老的教诲中真是受益无穷。凡是还能做出点成绩的时候,那就是没有忘记范老教导的结果。反之亦然。
        1969年7月29日,一代大师与世长辞,享年76年。遵照他的生前意愿,将骨灰送回故里(浙江绍兴),散洒于钱塘江,逐流漂向东海。卧病期间,周恩来在百忙之中仍亲自过问治疗情况,并派专人监督医治,吩咐要尽最大力量抢救病人。
        范文澜晚年最关心的还是《中国通史》的修订、续编工作。这一工作也受到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关注。毛泽东曾派人看望范文澜,并嘱:范老写的通史,资料充实,人们爱看,病愈后仍可把它写完。
        范老逝世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继续组织力量,完成他的遗志。经过蔡美彪等先生的多年努力,《中国通史》10卷本终于在90年代初出齐。1995年8月23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曾以《43年磨一剑,书里书外见功夫》(记者:王小琪)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记下了这部巨著的成书经过和范老的高风亮节、丰功伟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