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了统万城,由靖边县继续西行,直至定边县。一路行来,有时在明长城之北,有时却在明长城之南。进入定边县境,至安边镇东,始一直循明长城之南西行。陕北长城已多圮毁,定边东西尚稍完整。长城由定边县南,折向北行。按照现在的情况,仿佛是长城穿过定边县城。其实始筑长城时,定边尚未设县。当时只是在长城之下,设置定边营。定边营是不会设在长城之外的。 定边为多湖泊的县,在陕北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湖泊都是咸水湖,可以晒盐。定边县以前为盐州治所。盐州始置于西魏时,可知当时这里咸水湖已经可以制盐。其中以苟池为较大。苟池当为唐朝的白池,周围沙土中不时发现唐宋钱币。我到苟池时,就看到有些人在沙中找钱,而且还找到不少,可见当时已为一方重要的地方。 这样一些行程,可以说绕行陕北一周。陕北在以前相当长久的时期,介于经营农业的民族和从事畜牧的民族之间,战地不少,关隘尤多,一路行来,随处察看,仿佛细数家常。所行道路以通衢大道为主,有时亦不免别出歧途。由陕北南行,于铜川市北折向旬邑,就是因为当地有一座石门关。石门关虽在旬邑,却是耀县、淳化、宜君、同官四县交错之地,也位于由庆阳通往西安的道路上。石门关始设于明代,为当时西安西北方面的一道防线。石门关设置的年代虽非很久,通过石门关的道路,却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渊源。秦汉时期由咸阳和长安通往萧关的大路,就是由其附近通过的。秦始皇所筑的直道,也通过石门关这个地方向北行去。直道是我早就想去的考察道路,这时虽到了石门关,由于行程的匆迫,却没有向其南其北多事迂回,一觇其本来的规模,只好等待以后别的时机。 当时没有登上直道,就由旬邑经过彬县、长武、转往关中平原的西部。关中西部自来也是兵争频繁的地方,关隘不少,战地尤多。既然到了这一地区,自可按图索骥,莅临详瞻。秦文公所筑的陈仓城,汉武帝所通的回中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的五丈原,吴吴王介大克金兵的和尚原,相距都不是很远,可以从容往返。这些故城、道路和战地,史籍皆有记载,遗迹尚有可征,亲临其地,以山川形势相参证,于当年往事,自可易于体会。 四陇关和萧关遗址所在地的考察由陕北归来后,1973年,又复出外继续考察。这次考察是由陕南开始的,从陕南转至陇上、宁夏等地。由西安南行,越过秦岭,循子午道直抵汉江岸边,再溯汉江而上,至于汉中,更依栈道旧迹南下,至于宁羌百牢关,继之折而西行,于确定南宋据以抗金的仙人关的所在地,并攀登诸葛亮出兵拒守的祁山之后,过马兰山而至于陇山之西的天水,又复回到黄土高原。 这次在黄土高原的行程,第一阶段是由天水越陇山至于陇县,再经华亭、平凉而至于固原。陇县就在陇山东麓。陇山有关,最初就称为陇关。陇关高耸,阻隔东西。远在汉时就已有人说过:“陇坻之隘,隔绝华戎”,其至高至险,可见一斑。上次由陕北归来,辗转至关中平原的西部,也到过陇县,可是限于行程,竟未登上陇山,因而也未探索陇关所在地。这是不应有的缺陷,因而还须绕道重行。好在这次绕道,并非徒劳往返,终于探知陇关故址的所在。怎么探知的?说来倒也简单。到了陇山顶上,不免徘徊瞻望,到处寻访。路旁有位老者,说是陇关故址就在当地。问其有何根据?老者说,祖祖辈辈,相继传言,这里就是原来的关址。老者并说,关城本来是建在大路上的,关城虽早已废圯,道路却没有改变,道路依旧,关城不会移向他处。老者的话说的颇者道理。详细探索,上山下山的道路除这一条外,别无其他疏凿的痕迹,老者说的话应该是不错的。佇立高处,四顾远眺,诚如昔人所说:“东望秦川,墟舍桑梓,与云霞一色”。以当地故老传说,与文献记载相对照,可以豁然贯通。然而最可凭信的,却是道路没有改易。山上的道路若有改易,遗迹是不会消泯的。不会有人因为消泯遗迹而填平原来的旧道,就是有意填平,也不会无迹可寻的。 曾与陇关并重于世的萧关,却另是一种景况。有关文献记载,都说是萧关位于固原县东南。秦昭襄王所筑的长城,经过固原县,萧关当是设于长城的关隘。长城由固原县西北,趋于东南,再向东筑去。长城遗迹早已圮废,可是当地却留下许多以长城为名的地名。固原县城东南犹有一些长城梁、长城原,足征是当年长城经过的地方。可是这些长城梁、长城原,都耸峙在相当高峻的原上,原上原下仅有人行小道,显然不是设置萧关的地方。既然如此,为什么文献有这样的记载?文献记载始见于《史记·匈奴传》。《匈奴传》说:“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这是说萧关设在朝那县境。朝那县在今固原县东南,因而萧关也就在今固原县东南。可是《水经·河水注》却记载着“(苦水)流经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高平县故城在今固原县城稍偏南处。朝那县为秦时旧县,高平县当是由朝那县析出的新县,而且是由朝那县西部析出的。这样说来,萧关应在高平县境,与朝那县无关。司马迁撰《匈奴传》,当是在元鼎三年之前,因而只能说朝那萧关,而未稍一涉及高平县。高平县有高平川水。《水经·河水注》说高平川水流经高平县故城东,又北出秦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高平川水就是现在的清水河,流经固原城东。经过固原的南北大道,就是循着清水河谷形成的。清水河谷自来未有改易,大道也相应没有移动。萧关作为长城的关隘,就应该设在经过河谷侧畔的大道上,而且还应在固原县北,不宜求之于固原县的东南。 萧关与陇关都早已圮毁,但两者的情况不同。陇关的遗址所在,没有岐异的说法,因为关城虽废,道路却没有改易。萧关的遗址所在,不仅现在学人多所误解,早在唐代已经了无所知。唐代张守节为《史记》作《正义》,就说“萧关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陇山有其具体的所在,萧关如何能设在陇山之上,而以陇山关为名?不仅学人不知,就是当时王朝官员也一样不甚了了。唐代设有萧关县,以萧关为名,理应设在萧关的遗址,可是县城所在,据说位于清代固原州北。以今地按之,当在同心县南,与原来关城相距甚远,是不能合二为一的。 萧关的废圮乃是由长安通往关门的道路难于继续通行。其间的阻遏应该从头说起。萧关见重于世,早在秦汉时期。其时由咸阳或长安前往萧关,是要先经过位于现在陕西淳化县的甘泉宫,再西北行经过泥阳县和彭阳县。泥阳县在今甘肃宁县东南,彭阳县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这次考察的道路,是由固原经环县,西北至银川,再由银川经盐池、定边等县,折回延安市。为了要了解这条由长安至萧关的道路,就由延安之南的富县折向西南行,至于庆阳的西峰镇。西峰镇于唐时为彭原,也就是西周的大原的一部分。大原如其名称所示,原面相当广大,今泾水上游以北镇原县东西,固原和庆阳之间,都在其所包括的范围之内。唐时大原的名称早已不复存在,见于记载的只有彭原。当时的彭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只是大原的小部分。原面破坏,沟壑增多,道路也就不易通行。道路改易了,萧关也就失去作用,相应废弛了。 彭原后来改称董志原。名称虽有改易,残破却仍在继续。现在董志原以西峰镇为中心。西峰镇东西两侧的沟头,都已接近西峰镇。其他的沟壑也较前更为稠密,沟头都伸向原内,原面也相应蹙缩,蹙缩的原面上也还有不少的沟壑。据说唐临泾城就在西峰城西南,尚有遗址。既然到了西峰镇,就应该寻访临泾城的遗址。没有想到董志原上的沟壑竟是那么的繁多。原上的沟壑并不很宽,却都相当陡峻,一路行来,不知已经过了几条沟。后来又到了一条沟底,汽车司机见告,这样多的陡坡,把汽油都快耗完了,再往前行,巩怕回去都很困难。这时恰好有一人从坡上下来,询问临泾城,说是并不很远,三五里就可走到。于是步行上沟,到了沟上,走过几个村庄,都说只有三五里。这样走来走去,不知走了几个三五里,才知道所谓三五里者,只是当地人的习惯用语,是说路程并非很远。估计可能仍非很近,又听说还要过沟,也许不止一条。这时天色已经近晚,只好半途折回。这是现在的情况,早在隋唐时候,可能不是如此。可是这样的情况不是现在才有的,很难说上推到什么时期。至少隋唐时期大原已经破坏,隋唐时期这里只有一个东西才八十一里的彭原,是和原来的大原不能相提并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