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在正式讲这个题目以前,先讲讲基本的概念性的东西。首先要讲一下青铜和青铜时代。大家知道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红铜,就是自然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点是很高,它这个熔点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那个时候人类使用的工具绝大多数还是石器。所以这个时候在考古学上称为铜石并用时代。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这个发展。因为对陶器来讲,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逐渐地就认识到了在铜料当中掺上锡和铅可以降低它的熔点可以降到八九百度。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铸造用它来铸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铸造一些器皿。这样就被称为青铜。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这个时间,很多地区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但这个时候,青铜还不能够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只有到了铁器出现以后。所以这个时期呢,就被称为青铜时代。我们中国目前所发现的青铜器和红铜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间。发现的一些地点,从甘肃到山西,到河南,到山东,都有发现。发现的时候,这个阶段,就是青铜和红铜同时就出现了,同时出现了。应该是更早的时候,有个时期使用,很长时间使用红铜这样一个时期。那我们国家呢,这个时期我们考古啊是一个,是发展得是比西方国家晚了将近100年的时间。随着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学的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不断地改变了我们的认识。我们相信一定会能够发现,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这个红铜,使用红铜比较多的这样一个时期。 下边再讲一点,总的讲一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的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物,就是所谓礼器,礼器,青铜的,乐器。一直到车马上面的装饰,建筑上的装饰,到武器。那么前面讲的这些都是维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的。那么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国家机器、军队直接相关的。所以古书上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这些呢,“祀”和“戎”,这就和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么样地广泛地使用,应该说是少有的。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是以青铜为很突出的。那么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国外也还有的博物馆,就是专门收藏中国青铜器的,收藏中国青铜器的。现存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万计,就拿《中国青铜器全集》这一部书,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了中国青铜器的精华,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说到《中国青铜器全集》,我们今天提到的只能提到1%。 下面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青铜器是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铜器是怎么样铸造的呢?铸造青铜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模型,这个泥料怎么样。那还很复杂,今天限于时间不讲了,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合起来进行浇铸。浇铸,当然这个范怎么做,内范外范这都很复杂了。然后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大体上这么一个过程。夏代和商代初期,这个时候就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还不久,铸造业还不够发达。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这一类东西呢只有那么三四种,发现最多的就是这种东西,叫爵杯,爵是一种酒器。这个时期的铜器,它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个厘米到二十多个厘米。器形也比较单纯、比较简单。同样一种器,它的器形形状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面。或者只是装饰一点圆点或者圆饼或者是有几道单线。 到了商代的前期,那么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河南的郑州偃师都发现了当时的都城,相当规模的都城和宫殿的基址。那么这个时候的铸铜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这类东西已经发现了有十多种,有做烹饪的东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像这个,这是在郑州一个窖藏里边发现的铜鼎,这个铜鼎已经有1米高了。一个窖藏里面发现了还不止一件铜鼎,好几件铜鼎,还有些别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合范的技术,有了相当的水平。器壁都比较均匀,花纹还是很素朴的。当然它这个当中是有这个一般地还是有这个兽面纹,花纹都很清晰,但是显得很粗犷。 到了商代的后期和西周时期,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器类齐全、铸造精细、纹饰华丽。有很多是成套的大件的东西,商代的后期,我们知道都城是在现在的河南的安阳。这个地方,在近代盗掘出土的青铜器是很多。后来又盗掘出土了甲骨文,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所以中国的学术机关的考古发掘,就是1928年从这个地方开始的。而早期被盗的青铜器,那可以说遍布国内外的博物馆。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有很多大件的东西都是民国初年那个时候出去的。这个时期发现过当时的大型的宫殿,发现过那个时候的王陵,也发现过那个时候的铸铜的遗址。现在我们发现的最大的这个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就是这件司母戊鼎,收藏在天安门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它的重量是875公斤。这个时候,因为被盗的关系,被盗掘的关系,有很多墓挖了以后,挖了这个时候的王陵,王陵大部分都是空的,剩下的东西很少。 从1928年到1937年,在解放以前,那个当时的这个学术机关做过15次发掘。那个时候发掘的青铜器加在一起,一共只有170件,170件东西。而我们在1976年,曾经发掘过一个墓,叫“妇好墓”,她是一代商王的一个妃子。她当时又是一个武将,可以带兵打仗,甲骨文里面有记载,“妇好”。这一个墓就出了400多件青铜器。这种容器,像鼎这一类的东西,我刚才讲的170多件呢,不算那小东西,就是鼎这些大件的东西出了170件,而这一个墓就出了210件,一共加起来有1600多公斤。这是这个墓出的最大件的东西,叫三连甗,它是上面是三个蒸锅,就是三个屜啊,下面是那个底,底部是个篦子一样的东西,这个中间放上水,这样可以蒸东西。这是另外一个地方出土的,这个叫簋,是盛这个食品的。这也是妇好墓出土的酒器叫尊,妇好的方尊,这是它出的一个鸟形的,一个猫头鹰形的一个尊。这个时期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可以说各种门类的东西都已经齐备。它这个时候的花纹,刚才我们看到前期的郑州发现的它是很单线的那种花纹。这个时期的花纹一般地来讲是比较华丽的,都是三层花纹,怎么叫三层花纹呢?它是这个突出的这部分。下面还有个底子,底子是什么?很细的很细的一种回形的这种纹,我们叫它云雷纹,这种突起的花纹呢!花纹上面,表面上还有很细的花纹,所以这样子叫三层花纹。这个时期最流行的兽面纹,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分铸的技术了,分铸是怎么样呢?先铸造一个器身,然后再把它的零件,铸的零件,局部再搞一个模子,像这件东西,那些小东西,就是这样铸进去,还有先把那个零件铸好,然后把它插在那个大件的东西那个范上,然后怎么把它再铸接连起来。这个时期不但在它的首都,而在地方上一些地方也有了相当的发现,就是地方青铜的生产有了相当地发展。 这是在湖南发现的这个象尊,这种鸟兽形的东西发现得很不少,造型是很生动的。这是在北京,北京出的一个西周墓出的当时的酒器,叫方罍。这是妇好墓的叫方斝,读做jiā,“家庭”的“家”。这是发现当时的武器嘛,这是当时的钢盔,这是在山东发现的。这是钺,这个钺个很大,大概有这么30公分长宽,这个斧头,把脑袋一下能砍下来是不成问题的。这是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这个铜人,这个铜人呢,单单这个,不算底座,单单人这一部分,就一米七高,加上底座是2米多。西周时期,当时的都城它开始的时候,西周建国以前,就是武王伐纣以前,那是本来是在陕西的扶风、歧山这一带,后来呢就到了长安,现在的西安的东南。先是在丰京,后来在镐京。在这个武王伐纣以后呢,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呢,又在洛阳搞了一个陪都。所以这个西周的这个都城呢是在周原、丰镐和洛邑这3个地方,这3个地方都是西周铜器的主要的出土地。我们知道周初的时候呢,一个是分封诸侯,一个是制礼作乐,把他的这个周天子的子弟封到各个地方。然后由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以巩固他的统治秩序。这个时期青铜器铸造业是对于商代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西周时期很多的青铜器都有着长篇的铭文,早年周原和洛阳出土的铜器,有很多也是流传到国内外,最近的三五十年,周原这一个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是最多的。单那有铭文的,据统计就将近400件。在扶风一个地方,一个窖藏一次就出了103件,这103件当中有很多长铭文,重要的铭文。这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很大的鼎,这件大鼎高度是一米二,重量是220多公斤。这是叫一个大克鼎,西周晚期的,现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面有长篇的铭文。还有个大克鼎,还有小克鼎,小克鼎的铭文比它简单一点,一共有7件。这是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一个鬲,叫伯矩鬲。伯矩是个人,这个铜器当中就记载了伯矩这个人怎么样受到燕侯的赏识,这件东西陈列在就是琉璃河的那个燕都博物馆,这个琉璃河发现的东西就提到。有另外的铜器就提到,周王怎么样封召公到燕做燕侯,所以讲北京建城多少周年,就是因为琉璃河的考古发现,但是到后来嘛又发现了西周的甲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