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件事,是筹备修撰县志。虽然时间短,来不及修成,但保恒还是捐了银两,请了主撰,拟定了纲目,并分路采访,准备资料。不过,五年之后,袁保恒逝世,主撰吴禾笙亦去世。吴氏之子尚幼,文稿全行散失。二十多年后的,项城的另一位进士张镇芳立志修县志,曾托人拿着银子到吴家去找,而只字无存。此乃一憾事。不过,又过十几年,张镇芳还是主持另外修了县志,这就是目前所存的宣统项城县志。 袁保恒回家,一共三个月,“夜以继日,五官并用”,做完了这些事,就返程回西北前线了。返回路过华山时,已是1874年春,他上山谒金天宫,为其祖母祷寿,并为干旱的河陕汝地区祈雨。祖母的事情上边已讲过。河陕汝,是清代河南省的建制。河南府,包括现在的洛阳、偃师、巩县、渑池、新安、洛宁、登封、嵩县、宜阳、伊川。陕州府,包括现在的三门峡、灵宝、卢氏、栾川。汝州府,包括现在的汝阳、临汝、鲁山、郏县、平顶山、宝丰。一句话,就是豫东一带。这一带,是往西北前线运粮的孔道,也是袁保恒探家返回西北前线的必经之地。在此一时期连年大旱,民众饥不聊生,有揭竿而起之势。所以,保恒为之祈雨,有为百姓苍生求活路之心,也有为清廷统治求平安之意。 袁保恒回到西北未及一年,就被调回北京,任户刑部侍郞(财政部副部长)。在返回北京的途中,1875年夏天又路过华山,他想起上年在华山金天宫祈祷的事,两件事似乎都还灵验:祖母仍健在,河陕汝地区也有雨落下。于是,在华山的山崖边,就着山势,刻了这一通碑文,以为纪念。 两件事不久都落了空。保恒刻石后不几个月,祖母郭太夫人就去世了。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悲痛的事,郭太夫人毕竟活了将近100岁,是的的确确的“喜丧”。而真正不幸的是,河陕汝地区的旱势也越演越烈。次年1876年、又次年1877年,连年大旱。袁世凯在北京写给其二姐的信中说“顷有人自渑池、洛阳等处来,言伊地人肉,卖廿八文一斤,孙杀其祖母而卖之,弟杀其兄而卖之,种种未闻之奇,不一而足。”这一场大旱波及整个中原地区。哀鸿遍野,饿殍相枕。农民揭竿而起,蜂拥各地。 在北京任官的袁保恒,于1877年冬天,被清廷派回河南帮办赈务,筹集粮食,救助苦难中的老百姓。为了筹措赈灾的充分款项,调动各地方官配合,使赈务能够惨淡经营,袁保恒为焦虑所迫,饮食大减,睡眠很差,常常一个人无言枯坐,十分劳顿和疲惫。短短三几月下来,袁保恒躯体健康状况大为下降。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身心俱惫的袁保恒也染上时疫,于光绪1878年5月病死于河南省城开封赈务公所。 此年,袁保恒52周岁,据刻此碑文,只三年时间不到。清廷给他谥号“文诚”,并在《清史稿》中为他专门立传,这算是极高的评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