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上海“小三线”工人家庭的追忆之旅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罗昕 参加讨论


    

陈诚志(身份证写法)的简历,放牛(8行)、讨饭(7行)等都写了上去。
    

陈建荣指着父亲当年所在的运行车间,一时非常激动。
    

这个二层黄色老屋,位于安徽省泾县乌溪镇乌山,是当年的“312”电厂职工宿舍。
    

陈和丰(陈建荣之子)把家族史的档案照片都整理在一个小盒子里。
    “小三线”建设50周年
    从安徽省泾县出发大概30分钟,便到了乌溪乡一座被当地人唤作“乌山”的大山深处。山路坑坑洼洼、颠簸不平,当几排两层黄色老屋渐渐出现于一片绿色的视野中,就意味着离45年前上海“小三线”建设中的“312”电厂不远了。
    “我记得这里前面有一个绕弯。”“那时一到寒暑假,就有好多家长在这路口等着自家孩子。”陈建荣的话不自觉地多了起来,“很多场景,就一次次出现在我梦里。”
    1965年到1988年,数万上海干部职工投入上海“小三线”的建设。1970年,陈建荣的父母也被卷入这股“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洪流。根据当时“靠山、隐蔽、分散”的战备要求,大山深处没有名字、仅有代号“312”的电厂便成为陈建荣父母以为“一辈子”的去向。
    为了陈建荣及其哥哥的教育,父母几番纠结,还是决定让兄弟二人留在上海。直到15年后,一家四口才因“小三线”职工回迁得以结束分居的日子。“我们对你们兄弟俩有亏欠。”晚年时,陈建荣的父母一直在病榻上念叨着这句话。
    这或许是一段普通家庭的历史故事,却在陈建荣的儿子、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生陈和丰眼里异常珍贵。去年9月,陈和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家·春秋口述史计划”,希望能从中整理出这段家族史:“一个国家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变革看似轰轰烈烈,可都是由无数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堆砌而成的。”
    陈和丰的爷爷于前年去世,在乌山上的一条溪水边,陈建荣特意嘱咐陈和丰:“捡几块石头,回去放在你爷爷的坟头吧。”
    不仅是上海,1965年同时也是很多省份“小三线”建设的起点。对于这场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无法用失败或成功简单评论,而对那些实实在在的个体,也不能简单地用青春无悔或蹉跎人生来概述。
    今年是“小三线”建设50周年。2月7日,陈建荣、陈和丰一家人从上海出发,踏上了故地重游、寻找家族史的旅程,早报记者也一路随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