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历来是汉代经学史中的一个学术热点。何谓今、古文经?其产生的由来与两者有何差别?请试读: 何谓“经”? 本非书籍名。本义“南、北道”,书名属引申。 战国时百家, 其书始称经。百家讲治道,治道书为“经”。 自汉武重儒, 儒术得独尊,百家皆废黜,其书不称经。 治国用儒道, 儒籍专称“经”:“五经”与“六经”,“九经”、“十三经”。汉代有《五经》,清代《十三经》。 历朝重儒典, 经学传至今。汉代之学术,经学最著名。 汉初六十年, 重“黄老”、刑名。至汉武刘彻,儒学入朝廷。 成为官方学, 地位始飚升。设“五经博士”,办太学治经。 西汉之秀才, 以“三科”取人。曰“明经”一科,顾名须通经。 读经求利禄, 经学日兴盛。博士本五家,汉学重师承, 后至十四家, 元帝前形成。讲经口相授,门户之见深。 《尚书》伏生传, 《公羊》胡毋生。其它《诗》、《礼》、《易》,莫不有师尊。 《五经》之文本, 用隶书写成。以上十四家,后称“今文经”。 其地位崇高, 政治家拐棍。以《春秋》决狱,以《诗》经谏诤。 以《礼》齐家国, 以《尚书》鉴政。以“微言大义”,为一统立论。 经学至平帝, 崛起“古文经”。古文古籀文,秦以前流行, 秦始皇禁书, 经书几毁尽。汉废“挟书令”,发现古文经。 有《古文尚书》, 《毛诗》、《左传》等。 皆用籀文写, 其言能验证。产生新学派,推手为刘歆。 刘歆校秘书, 熟读古文经。古经重史实,刘歆以为真。 于是上奏书, 学官须新增。古文经博士,宜立于朝廷。 哀帝难决定, 令博士讨论。今文家反对,刘歆难立身。 出为守五原, 不复入京城。至王莽秉政,又重用刘歆。 古经立学官, 推崇古文经。自东汉之后,古、今文并存。 今文重治世, 善章句推衍。为官方利用,利禄笼络人。 阴阳五行化, 掺谶纬迷信。古文重训诂,阐经重学问。 今文日堕落, 古文得士心。汉经学大师,多出于古文。 撰《说文解字》, 为东汉许慎。破穿凿附会,立训诂求真。 至大师郑玄, 遍注释群经。大典尽囊括,混一古今文。 其淹瞻广博, 两汉第一人。汉“郑学”一出,熄古今之争。 汉学之倡明, 为清儒继承。熹平之四年,蔡邕正《六经》, 隶书于石碑, 石工镌碑文。立于太学外,官府定经本。 流传之谬误, 得一一刊正。观视与摹写,日聚车千乘。 此经学范本, 称“熹平石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