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育救国主张虽然救不了国,但是,认真吸收教育救国主张的积极因素,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对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的建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教育并没有得到人们期望的那样大的发展。发展教育、文化科学事业要靠知识分子。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首先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在这方面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每次政治运动都伤害知识分子。从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到后来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以及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伤害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投下了阴影。 1956年1月, 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给予信任和支持,要改善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给全国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舞,为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是,情况很快就起了变化,知识分子又一次成为阶级异已分子。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划了55万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这些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反右派给知识分子以沉重的打击,严重阻碍了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 1966年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向学校和知识分子开刀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教育事业遭受的灾难更为惨重,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不重视教育,不尊重知识分子和人才,除了受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理论影响等原因外,对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救国主张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不但没有肯定它的积极作用,反而片面夸大它的消极作用,甚至认为近代教育救不了国,建国后靠教育也兴不了国。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近现代特别是建国以后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强调全党要重视教育,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5〕1978年3月、4月, 邓小平同志先后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6 〕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要“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7〕。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要求全党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8〕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9〕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抓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现在,党中央、国务院依据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当今世界各国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首要力量。近现代各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经济的腾飞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因此,必须迅速发展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科教兴国,必须以教育为本,因为发展科学技术,关键是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来培养,所以要加大教育的投入,迅速发展教育事业。近代教育不能救国,但现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必定能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使我国生产力有个新的解放和更高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跨进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先进行列。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4页。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69-1470页。 〔3〕〔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8页、第694页。 〔5〕〔6〕〔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页、86页、95页。 〔8〕〔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第2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