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为何要往火堆里扔干草和黑豆? 陆游的老上司兼好朋友范成大写过一首 《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该诗信息量颇大,不但讲明了宋朝的祭灶日期,而且讲到了祭灶时的若干规矩:“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供品包括熟猪头一个、鲜鱼两条,还有豆沙馅儿的汤圆,有荤有素,有咸有甜。至于胶牙饧、欢喜团、糖豆粥等甜食,祭灶时更是不可或缺,但是范成大的词里没写。他不写,不代表没有,因为诗歌毕竟不是流水账,点到为止即可,不宜面面俱到。“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供桌上要摆酒,祭灶时要烧化纸钱,只有男性可参与祭祀,女士们一边凉快去。到了今天,南方仍有如此陋俗,这是男权时代遗留的孽习,应该铲除。 除了以上这些,宋人祭灶还有其他规矩。 第一,要为灶君备办“甲马”。甲马一词在古文中有三种含义:一指披甲骑马的士兵(如《东京梦华录》云“行军巡检部领甲马来往巡逻”),一指铁甲护身的战马(如《宋史·兵志》云“获甲马百匹”),一指绘有战马、用来召唤神灵乘坐的黄纸(《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每次作法行路之前必须将“甲马”绑在腿上,这种甲马就是画了战马的黄纸)。祭灶用甲马,指的是第三种甲马,上画战马,下画云朵,旁书神咒,祭祀后烧化,供灶君上天时乘坐。 第二,要为灶君备办“料豆”。“料”即草料,“豆”即黑豆,灶君的坐骑虽是天马,却跟凡马一样要吃饲料,故此在烧化甲马的同时,还要往火堆里扔一把干草和几粒黑豆,供灶君的坐骑食用,只有坐骑吃饱了,才有力气驮着灶君上天。打个比方说,给领导配备了汽车,同时也要配备汽油,不加油怎么让领导上路呢? 第三,不要忘了烧掉灶君的画像。甲马和料豆都是为灶君准备的,灶君才是上天的主角,烧化了甲马、干草与黑豆,别忘了将墙上粘贴的灶君画像撕下来,在供桌前烧掉。一边烧,一边默默念诵“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旧画像烧掉,还要代之以新画像,一如撕掉旧春联,还要贴上新春联。春联是即撕即换,灶君画像却不能即烧即换,必须等到除夕,才能将新画像贴到厨房里。为什么非要等到除夕呢?因为除夕是宋朝人认为的灶君回宫的日子。《岁时广记》卷三十九《腊月·诵经咒》云:“每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新旧更易。”新旧更易主要指灶君更易,旧灶君卸任,新灶君并不随即到任,还要等待天庭的任命,这时候你如果自作主张贴上新灶君,那就等于民主选举,是不会被天庭承认的。 第四,祭灶之后要照虚耗。“虚耗”是百神当中的一种,它虚无缥缈,无色无形,不像灶君那样监察善恶,也没有庇护凡人的能力,但它却有捣鬼添麻烦的能力。小门小户过日子,挣的没有花的多,年底盘账,怎么算都兑不够数,不用问,亏空出来的差额准是让虚耗给弄走了。而且虚耗很变态,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神,百神都去吃供享,吃饱了乖乖地飞升,唯独虚耗不吃这一套,留在你家不走。怎么办?用火烧它的屁股,把它逼走。 灶君躲在厨房里,虚耗却躲在床底下。于是到了腊月二十四夜里,在送走灶君以后,宋朝人开始发威了。他们准备好一盏盏油灯,一一点着,送入床底,从深夜点到天亮。这种风俗在宋朝叫作“照虚耗”,是人类向鬼神宣战的壮举。可惜的是,鬼神未必存在,床底和油灯却是实实在在的。白白点一夜灯,费油是小事,万一火苗子变大,烧着了床才是大事。假如那床上还睡的有人,那就成了天大的事了。因此之故,照虚耗也是陋俗,而且是风险很大的陋俗。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