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汪精卫的“恐共”与“投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蒋永敬 参加讨论


    1937年11-12月间,中国抗日战争南北战场均告失利,当首都南京失陷前后,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其元首希特勒之命,调停中日战争,两度转来日本之议和条件。第一次在11月末,南京尚未失陷;第二次在12月底,南京已陷,条件亦苛。政府要员集于汉口,以为既不能战,即须求和,汪尤极力主和。惟日方条件“非我所能堪”,亦有主战者。山西阎锡山有举足轻重之地位,亦应命来汉商决和战大计。抗战之初,彼属主战且与中共军合作者,今亦变计而主“联合防共”了。据当时之军令部长徐永昌《日记》(1937年12月27日)记阎到武汉后之意见:
    晤阎先生,渠对外交,以为非有突破策略不可:即询德使中国加入日德意之防共协定如何?日如允中国加入,自须平等待我;否则,可以证明日之侵我,非为防共(原注:日对列国总以为中国不防共为口实)。午,渠等会议,已决定以此方式答询德使矣。
    这正是汪所致力的中日德意四国“联合防共”的阵线;此亦戴季陶、陈立夫的“大方针”。据陈《成败之鉴》记述,此项“大方针”亦在此时向陶德曼提出建议云:“轴心国家应该联合起来,要日本往北进,德国向东进,这才是轴心国家的目标”;“让日本、德国、中国联合起来,先把苏俄打跨”;“苏俄被打垮以后,共产主义就被消灭”。此等“大方针”,似曾经过讨论,然以意见纷歧,致无结果。徐永昌《日记》(1938年1月5日)云:“由近来每个人之主张及日前李德邻(李宗仁)之态度,觉对内之不易言和较对外尤难。”
    1938年1月6日,蒋、汪等要员集会,正式讨论和战大计,显然由于蒋的影响,主和声势减弱。首先由汪报告,仍倾向主和,转述德使意见,谓“中俄过于接近,甚失英、美之同情,德国所以盼中日早和者,恐日本消失国力太甚耳”。意即中俄不宜接近,早日与日言和,俾日有力对俄。张群对此略有补充。惟程潜、孔祥熙主张持久抗战(徐永昌评为取悦于蒋)。阎锡山态度亦变,表示“一切应听中枢主张”。白崇禧未发一言,仅对阎云:“今日中国舍俄援无路也。”(见徐永昌《日记》)
    
    德使陶德曼调停未成,汪颇责怪蒋为斯大林所左右。汪认为中国只能被动作战而不能自动言和,中受了共产党的“抗战到底”口号所害。迨至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国民党内主和之声再起。是月24日王世杰《日记》有云:“闻我军事当局已决定放弃武汉,一切均在实施中。今日在汪精卫先生处参加谈话会,汪、孔(祥熙)均倾向于和平。”又26日记:“外间盛传和议,汪、孔虽倾向于结束战争,然日人表示坚持以蒋先生下野为先决条件,亦不敢公然作议和之主张。”实际上,汪已暗中与日方进行议和。条件谈妥,乃于12月18日自重庆潜达河内,走上“投日”之路了。
    汪之出走“投日”,依照蒋介石之说,实犯了“恐日”、“恐共”之病。且犯此病者,非仅汪等少数人,国民党内与汪同调者大不乏人,不过未随汪氏出走而已。其时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胡景伊曾有《肃清在位之汉奸》之提案,意在反对同情于汪和议主张之人,尤注意张群与陈立夫。为蒋所阻止。然此病不除,中国抗战前途,蒋之领导地位,可能受到影响。故在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上, 蒋做了一次长篇的讲话,题为《外交趋势与抗战前途》,对于党内“恐日”、“恐共”之病,作了批判,意在稳定内部动摇心理;对于中俄及国共关系,以及德意日防共协定,作了分析;对于汪氏和他之间的不同意见,做了颇为具体的解释;特别说明“抗战到底”问题,指出“有人(似指汪)以为抗战到底的口号,是共产党害了我们,心理不免恐慌”。蒋则认为依此方针来做,没有什么可怕的。国民党这次全会曾秘密通过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显为纾解内部“恐共”心理,出于“自救”的需求。或有认为国民党从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免有所误会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