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转折与传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 张雄 参加讨论

传统问题只是在历史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才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对象。知识阶层较之于无知识阶层来说,对接触过去的象征的关注也许要更大一些,因为这些阶层已经获得了一种对该问题更为完备的看法,尽管并不必然是更为正确的看法。不少学者撰写传统方面的著作几乎都是围绕着社会变革这个中心而展开①。各派之间的争论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所持的不同态度。卡尔·波普尔指出:"对于传统主要存在两种可能的态度。一种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传统,往往甚至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另一种可能是批判的态度,其结果,可能接受一种传统,也可能拒斥一种传统,或许还可能取折衷的态度。"②我以为,无论怎样看待传统,有两点是清楚的:第一,历史转折实质上是传统的变迁,是社会成员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第二,历史转折要朝着进步演化方向去实现,我们需要与传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传统,都是对传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知之甚少的表现。为此,有必要着重讨论一下什么是传统的问题。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traditum,在罗马法中,它指转换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后来人们把它表达为"古已有之"、世代相传的东西。具体地说,传统是历经延传而持久存在或一再出现的东西。美国传统问题研究权威,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专家E·希尔斯认为,"几乎任何实质性内容都能成为传统。 人类所成就的所有精神范型、所有的信仰或思维范型、所有已形成的社会关系范型、所有的技术惯例以及所有的物质制品或自然物质,在延传过程中,都可以成为延传对象,成为传统。"③如,就信仰而言,它包括人们口头和用文字延传的信仰,包括世俗的和宗教的信仰,包括人们用推理的方法、用井井有条的理论控制的知识程序获得的信仰,以及人们不加思索就接受下来的信仰;它包括人们视为神示的信仰以及对这些信仰的解释;它包括由经验形成的信仰和通过逻辑演绎形成的信仰等。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说,传统又指似乎要经过三代以上,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其中有物质产品形态和精神产品形态。如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所继承的建筑、纪念碑、雕塑、绘画、书籍、工具以及保存在人类记忆和语言中的所有象征建构,象荷马史诗,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可见,这里的传统含义与"大文化"概念相一致,它是指人类创建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所有产品的复合整体。
    在哲学家的眼光里,传统指一条世代相传事物之变体链,即围绕一个或几个被接受和延传的主题而形成的不同变体的一条时间链。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信仰,一种艺术风格,一种社会制度等,它们在其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既发生了种种变异,又保持了某些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渊源,相近的表现方式和出发点;从而在它们的各种变体之间有一条共同的链条关系。这就是外界常说的基督教传统、儒家思想传统、道家思想传统。它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形式,但又保持着一种不变的主题和时间链。
    传统所具有的这种相传事物同一性的特征,说明了传统必须具有历史发展的持续性。一种传统要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如果一种思想、信仰在形成后立刻被摒弃,或者根本没有人接受它,那它就不属于传统。一般说来,似乎至少要有三代以上的延续,一种思想或信仰才算得上传统,如马克思主义就是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传统,一神教就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所以,人们习惯于用"世代"概念来表示传统所具有的持续性特征,而把"时尚"概念看成是某一思想或信仰的短期效应。
    除了持续性特征外,传统还有着规范性暗示的特点,即要人们去肯定它,接受它。发扬传统的意图,就是要人们去肯定某种历史存在物,并接受它。任何传统首先是"事实性传统",只有当人们认为它是真的,是真理,才会坚信不疑地接受它,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崇高的信念。如果人们对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失去真理性的判断,它们就不会作为传统流传至今。一些杰出的经典理论或艺术作品,如果没能正确反映当时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道理的时代内容,也不会作为传统而继承下来。值得指出的是:反复确立的东西不应是传统,传统应当是指导反复确立的范型。
    人类对传统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在史前史时代,思想家们认为,原始思维中人类尚无传统观念。这与它们彻底神秘的和原逻辑的原始思维漠视时间结构有关。有学者指出:"我们欧洲人所说的过去,是与现在联系的,而现在又是与将来联系着的,但是,这些人相信生命是由两种连续的和相互包含的存在物构成的。亦即由包含在神灵的东西中的人的东西和包含在人的东西中的神灵的东西构成的,对他们来说,时间实际上不象我们看到的那样是有区分的。同样,它是既没有价值,也没有对象,因此他们是以一种欧洲人根本不能理解的漠不关心和轻视的态度来对待它的。"④可见,原始人虽然在建构着一种传统,但他们还不能自觉地运用历史时间来整合自身的实践行为,没有发现当下的"过去"。但是,原始人仍然有着粗糙的传统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对社会遗存物的心理崇拜和持有。对原始宗教仪式、战争仪式等各种礼仪、习惯的重视和继承。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传统受到了整理和营造;文字的发明与运用,使人类开始对民间口头言传的社会遗存物进行文化典籍的整理,如《易经》、荷马史诗等,这些乃是民间心理集体表象意识的汇聚,对当时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心理导向作用。传统出现了三条发展道路。(1)口头民间言传;(2)文字整理与记述;(3)文明的物化形式:古建筑、古代艺术作品、古代制度范式等。这一时期,人类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传统意识,它们还不善于从历史认识的高度来理解古代遗存物的价值,更不能站在现在与未来的角度,把过去看成是"伟大的存在之链"。但他们在习惯的经验事实中已体察到过去对现实来说是有用的、不可缺少的。古代社会,人类开始有了历史的观念,史学家们从论述现实战争事件开始,到由当下向过去的溯源,从而有了"历史"。人们开始觉察到一种文化延续载体的价值,并把它视为"垂训后世"的法宝,甚至作为社会行为的模仿对象,人们有了实质性传统的态度,却没有描述这种态度的"传统"概念。"传统"概念的真正形成在近代。希尔斯提出:"当传统概念在18、19世纪里形成时,研究传统的人往往将其局限于特定传统:民俗、童话、神话、传说、口头文学、习惯法、农民生活中的风俗和服饰、宗教的和世俗的礼议和仪式。传统只与那些尚未成为书面形式的表意作品的延传相关联。传统可以在这样的文化中去寻找:拥有这种文化的阶层所受正规教育甚少,无甚表达力,读写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推理能力。"⑤显然,这是对传统的一种极为狭隘与偏颇的解释。19世纪初,启蒙运动冲击着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一些学者提出要捍卫基督教传统的权威性,于是从博纳尔(Bonaid,1754-1840)开始,一大批学人开始把传统运作为一种"传统主义"的学说。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出现对工业体制的批判,传统开始被视为一种使人脱离了赋予存在以意义的社会秩序(工业文明的社会)。抽象原则的理性建构以及它在明确限定的行动、观察和分析中的运用,被视为实质性传统的对立面。也是传统的沟通模式以及信仰和行动的传统组织方式的对立面。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率先提出两种社会的观点:一种是陷在传统的罗网之中的社会;另一种是按照理性化设计的社会。他说:"在早期,经济理性主义的程度相差甚大。开始是传统主义,它墨守成规,因袭世传的习俗,并把它们强加给其它时代,尽管它们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超越这种状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⑥韦伯所理解的传统,主要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一种社会结构与体制。在他看来,西方国家向工业化--科层制理性化社会秩序的转换,关键在于如何结束传统社会的存在。正如乔纳森所说的:"韦伯关注着传统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⑦可以说,韦伯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是现代思想的重大主题。滕尼斯、齐美尔、施本格勒、舍勒、古尔、巴雷斯、亚当斯等不少学者都似乎支持韦伯的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都曾经生活在连续不断的传统状态中。
    20世纪中国,对传统所给予的意识形态的关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是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历史重大的转折时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批判传统文化。这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是划时代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的"、"进步而非保守的"、"进取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反传统主张;胡适、易白沙、鲁迅、李大钊等一大批学者纷纷撰写批判传统的文章。尤其是钱玄同提出了激烈的彻底否定传统的观点,他主张"废除汉字","欲废孔子,不可不先废汉字。""二千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无论哪部打开一看,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⑧。另一时期就是80年代改革开放所出现的"文化寻根热"的现象。这仍然发生在历史的重大变革时期。不少学者对传统文化持彻底批判的态度,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于对社会结构体制的变革,而其中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主要来自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干扰。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可全面否定传统,因为"传统既然是活的现实存在,而不只是某种表层的思想衣装,它便不是你想扔掉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所以只有从传统中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改造自己。……传统常常是集好坏于一身,优劣点很难截然分割。这就不是片面的批判和笼统的反对所能解决,而首先是要有具体历史的分析。只有将集优劣于一身、强弱为一体的传统本身加以各方面的解剖和了解,取得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以图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换,才真正是当务之急。"⑨可见,当代中国人对传统问题的思考,一是来自历史转折的现实实践,二是针对原型社会的批判言论,这里既包含着对体制的批判,又包含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为什么历史每次出现重大转折时,人们都会关心"传统"的命运呢?显然,传统在历史转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转折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其实质是一种社会传统的变迁,是社会成员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自觉转换活动,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类实践既是物质再生产过程,又是精神再生产过程。人类擅长于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把关于对象世界的经验上升为知识和观念,并把它作为时间意义上经久不衰的规范性暗示(传统),随着向人的感情、意志、心理、信仰等领域渗透,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导向器"。因此,历史过程本身就容纳着传统,传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派生物,受实践发展的制约。但它反过来又能动地作用着人的实践活动,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延续和再生产传统的过程,历史变革是实践变革与传统变革同时发生的现象。人类实践变革在规范性暗示上的反映,就是人们改进传统愿望的唤起。当人类心智的创造力与传统内部的潜力相遇时,便产生了传统的变迁。对原先并没有被感知和经验到的事件和关系的认识,原先不知晓使用技术的发明,都是超越重复既定事物的步骤。这些步骤一方面受传统的指导,使延伸的传统出现了超越自身的"微观涨落",另一方面通过对自身内容的丰富,使"涨落"由微观向宏观扩张,从而导致传统变迁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