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任九光:张之洞与中法战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任九光 参加讨论

在战场外斗争的同时,张之洞上奏朝廷:招安刘永福,启用冯子材,增兵越南战场,命唐景崧景军、刘永福黑旗军与岑毓英滇军组成西线;老将冯子材组建萃军与潘鼎新、王德榜等军组成东线。张之洞格外重视调和将领之间关系,反复叮咛诸将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随着战事开展,张之洞及时将收集的经验通报前线各军,提供战术战法指导,如接敌注意“低枪、散队、夜战”、扎营注意布设地雷、步兵如何构造防炮工事等。事后法国报纸曾报道说此战清军将领指挥水平高,必有在欧洲国家学习军事者,也从侧面说明有效的战术交流对提高清军作战水平的作用。1885年初,西线率先开始激战,清军围攻法军据守的宣光城。经一个多月激战,终因法军援军赶到而功败垂成。东线经历溃败之后,战地指挥权移交冯子材。冯子材在镇南关构筑长墙,顶住法军猛攻后,奇兵切断法军后勤补给线,经历两天激战,最终击溃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随即冯子材诸军乘势攻克文渊、谅山、松谷、屯海、观音桥等地,战前丢失越南疆土几乎全部收复,法军将领尼格里伤重而死。失败消息传回国内,法国总理茹费理引咎辞职,内阁倒台。
    就在张之洞与冯子材等将领谋划攻克北宁时,清廷决定与法国议和,下令停战撤兵。张之洞再三上疏,指出条约未定不可撤兵,却被朝廷驳回,中法战争就此戛然而止。关于清军获胜的原因,李鸿章认为是“偏隅偶胜”。这种观点至今仍有影响,如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认为,“法军之战败不是由于清军的战斗力高和训练有素,而是由于人数上占压倒优势以及法军供应上存在的问题”,“尼格里将军的部队极端缺乏火药和其他供应,因为法国的‘苦力队’大批地开了小差”。这种说法并未深究原因。当时法军由伪军、黑人士兵和法国士兵三部分组成,作战时伪军在前、黑人居中、法人在后,黑人和伪军死伤不列入法军统计。故西方资料往往显示法国士兵参战人数少,伤亡小,实际上法方参战兵力远超统计兵力,伪军和黑人士兵死伤数量也往往数倍于法国本土士兵。刘永福多年蛰居越南屡挫法军、受到越南国王诏封;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越南等地威名素重。伪军听说与刘、冯作战,心理畏惧,必然出现大量“开小差”现象。而清廷和张之洞也屡屡要求前线将领注重军纪,感化越南军民,扩大抗法统一战线。就此而言,《剑桥中国晚清史》列举的法军“苦力队”开小差等败因,恰恰是清军将领政治攻势所造成的。不仅是“开小差”,在法军大败的背景下,越南本地抵抗组织勃然兴起,北宁义军两万人欲以冯子材旗号协助清军。而河内、太原、西贡等地官绅纷纷来信愿为内应,送来钱款足够支持冯子材军一年。至于法军极端缺乏军火,则是军火供应线被清军切断造成。在战术运用方面,清军不仅出奇兵切断法军后勤补给线,而且敢于深入敌后,敢于主动出击诱敌来攻,获胜时敢于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如此获胜,岂能仅仅归结为偶然性。
    而张之洞展现出的近代军事眼光更值得研究。这些军事思想闪耀着现代战争的光芒,虽然没有被清政府总结,但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再次证明。因而我们应该突破《剑桥中国晚清史》之类模式的认识局限性,从更宽广的视角挖掘和总结近代中国的经验和教训。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