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学理论的构成(2)
(三)司马氏的治史家法:继周孔而明世 在诸子百家出现以前,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文献资料总称之为《六经》,即分为六类。用章学诚的话说:“《六经》则以先政教典章网罗天下”。这些典章,由官府掌握(“古者学在官府”),所以章学诚说:“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六经》中的《尚书》与《春秋》两类是中国史学的起源。《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周官》《礼记》有太史、小史、左史、右史等等官职,“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用我们的话说,《尚书》类是太史所录存的王室(周天子)的各种文告的档案集存;各邦国的史官(小史)所记录的是诸侯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尚书》与《春秋》都是档案资料。周室衰微,王官失守,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私人学者。他以“序《尚书》”和“修《春秋》”而成为中国史学之父。就《尚书》言,如孔子后裔、汉代古文《尚书》专家孔安国所说:“先君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有百篇”(孔安国:《尚书序》)。这就是说,孔子把本来是原始档案集成的《尚书》按时代顺序加以编排,并且经过删烦就简,突出其宏纲以达到“垂世立教”的目的。再就《春秋》言,在孔子以前各诸侯国都有史官纪录的档案文献,而且各有专名,如孟子所说:“晋之以《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不过一般都通称为《春秋》,如墨子所说的《百国春秋》。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采用“年代记”的形式。所以通称为“春秋”--即“史官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春与秋以为所记之各也”(杜预语)。古代学者都认为孔子重新修《春秋》;孟子谈到孔子所修的《春秋》不同于以往史官所纪录的《春秋》之处时,说:“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就是说,孔子修《春秋》时,赋予文以“义”(即理论或思想性)。用我们的话说,“义”的赋予,使过去的“年代记”成为“历史学”。章学诚是见到这一点的,他说:“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这个“义”具体地就是赋予历史学以“垂世立教”或“褒善贬恶”的道德教育作用,从而使历史学成为“训诲的史学”(didactichistory)。司马迁早已掌握到这一意义,他在旁人问他“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的问题时,他引孔子自己的话来回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据《史记索隐》的注释:“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孔子言,我徒欲立空言,设褒贬,则不如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用我们的话说,孔子是把历史学作为道德学的“直观教学”。杜预在其《春秋左传·序》中说:“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孔子就是通过重修《尚书》与《春秋》,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范型(以成一经之通体)。总之,孔子的史学是周代史官文化的结晶和升华。即杜预所指出的“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所以作为史官世家的司马氏,其治史的家学只能以周孔之道为其理论前提。即他们的史学理论只能“依《六经》之法言”。 司马谈平时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儿子。司马迁在《自序》上写道: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据《史记正义》:“太史公,司马迁也;先人,司马谈也。”司马谈认为周公是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家,孔子是第二个;而要求他的儿子成为继周、孔之后的第三个伟大历史家。此处所谓的“五百岁”不是实数(事实上都不到五百年),而是用典,即用孟子的名言:“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尽心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公孙丑下》)司马谈当然不敢僭望他的儿子成为“名世”的王者,而只能要求他成为“明世”的历史家。所谓“有能绍明世”即司马迁在旁的地方所用的习语“能绍而明之”(参看《天官书》:“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注释云:“及至五帝、三五,亦于继而明天数阴阳也”;参看《太史公自序·作律书》:“《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这样看来,“有能绍明世,正《易传》……”一语,结合上文来解读,就是说:“如果有人能绍继周公孔而‘明世’,那就要正《易传》……”。至于“明世”这个词汇中的“世”(古代的界说为“三十年为一世)乃指“世代”或“世运”。“明世”,也就是说明古今之变,用司马迁的术语,即“切近世、极人变”或“通古今之变”。总而言之,要能继周孔而明世,就必须“依《六经》之法言,即“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这是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也是司马氏的治史的家法。所以司马迁表示了当仁不让的气概:“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