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古代史学取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
(四)“经世致用”时期 唐代贞观时期强烈的取鉴思想,对后世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以后,我国封建专制集权不断强化,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取鉴意识逐渐减弱,修史已成为当权者进行权利斗争的工具。因此,史学的主要成就,已不体现在官修史籍上,而体现在私修的典志史籍和其他中体典籍之中,取鉴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 唐代中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后,中央皇权严重削弱,藩镇割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于德宗、顺宗和宪朝居宰辅之位的杜佑,“以富国安人之术这已任”,为解除时弊、拯救危乱,他别出心裁将同社会生产、民生利弊以及国家安危有密切联系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兴废,损益变化之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之道,以历史是非“为在身之龟镜”。他编撰的《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15)可见,杜佑是将著书、取鉴与经世三者联系在一起,从而开辟了一条取鉴于典章制度,以改革时弊的新途径。宋元时期,郑樵和马端临又踵其后,成《通志·二十略》和《文献通考》二书。“三通”及会要体史籍的问世,实际上是后来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的最先表述。 取鉴思想在中唐以后折地志中也得到了发展。我国地志之书起源甚早,《史记》以后,地志之作多危含在“正史”之中。中唐时,与杜佑同时的地理学家李吉甫编有《元和郡县图志》一书,第一次将地志的编撰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了。他指出:“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合,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16)可以看出、李吉甫撰此书,目的是为实现政治服务。他作为元和年间的宰相从事撰述,自然是出于对藩镇割据局面的不能容忍和对唐王朝起维护作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传统的取鉴思想明代后期和明清地,又演变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而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 李贽是明代后期有代表性的著名思想家和进步历史史学家。他总结出明朝衰败的原因,一是统治集团腐败,民不聊生。二是理学空疏无用,空谈误国。为此,他认为历史研究要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提出“经史相为表里”(17)的主张,他还认为政治原则应成为修史的指导原则;史学的编撰方法和内容都要为政治原则服务。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历史研究适应现实的需要。 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贽由于受到时代和阶段地位等条件的制约,他的历史观和史学尚不能完全摆脱儒家传统观点的窠臼,他所然希望的是明朝统治者能借鉴于历史经验,时改革弊政,于“乱”中求“治”,这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他在明代中后期,打出反理学的旗号,反对空疏的学风,提倡历史研究应与现实结合,提出以史“经世”的主张,尽管他所“经”的仍是朱明王朝之“世”,但耸在史学理学论上为以后明清之际的经纪致用开了先河,还是应该予以充分明定的。 李贽死后约半个世纪,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顾炎武、王夫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正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普遍激化。明朝自中后期以来,政治日趋腐败,经济崩溃。明代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它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摧毁腐朽的明王朝,也沉重地打击理学思想的束缚。长期的民放大战争又导致了清朝入主中原。所有这一切极大地震撼着明代士大夫的心,也就是黄、顾、王手进步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再由于他们在青年时期都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饱尝了故国覆亡的灾难和苦痛。在“衰其所败,原其所剧”之际,他们痛定思痛,决心以史为鉴,探计和总结前亡的历史教训,以“矫其所自失”(18)。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史学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在李贽“经史为表里”思想的影响下,从理论上进一步强调作史的现实政治目的。王夫之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所贵乎史者,述往发为来者师也。”(19)他义为所谓“经世之大略”,不仅是要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更重要的在于要以治乱变化之中“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提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其失。”(20)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任务最重要的在于能总结为现实政治斗争所效法的“得失之枢机”,以为“力行求治之资”。按照这种要求,他自己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自秦至五代间各代封建统治者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企图从中总结出明朝亡的原因,而这种分析、总结对现实政治又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黄、顾、王还认为,作史应“见诸行事”。历史研究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相结合,是作史应做的第一步,但这还不够,应该针对现实斗争的需要,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改革粉法,使之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现代历史的研究,是他们的特点,为的就是现代史与现实接近,最利于取鉴。 研究现代历史,就势必注重当代社会的调查研究。如黄宗羲编有《明史案》、《明文在》、《明儒学案》以及南明纪事等数十种著作。顾炎武所撰《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及《营平二州地名记》等多经他多年实地考察然成书。如指出明末由于关防松弛,武备不修,以致“异族”乘虚而入。这些考察、分析对清朝统治者认识到边防的重要,从而加强边防当有所裨益。王夫之撰《永历实录》为南明桂王政权编提史,保留了南明政权及农民军的重要史料。 黄顾、王三人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朝政权覆亡历史教训的过程中,发现明末社会的一切弊端都同君权有关,是明代社会一切罪恶之源。明朝的覆亡正是由此造成的。因此,他们三人的史学思想中,产生了民主思想和反封建专制主义的倾向。如:否定“君权神授”。王夫之从理论上批判了董钟舒的“天人感应论”,顾炎武则认为“国”和“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指一姓之王朝,“亡国”只是“易姓改号”而已;“亡天下”则不同,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习谷和理论纲纪的兴废。黄宗羲则从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上古三代的君主,是由公众选择产生治紧密结合,提出“经史相为表里”(17)的主张,他还认为政治原则应成为修史的指导原则;史学的编撰方法和内容都要为政治原则服务。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历史研究适应现实的需要。 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贽由于受到时代和阶段地位等条件的制约,他的历史观和史学尚不能完全摆脱儒家传统观点的窠臼,他所然希望的是明朝统治者能借鉴于历史经验,时改革弊政,于“乱”中求“治”,这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他在明代中后期,打出反理学的旗号,反对空疏的学风,提倡历史研究应与现实结合,提出以史“经世”的主张,尽管他所“经”的仍是朱明王朝之“世”,但耸在史学理学论上为以后明清之际的经纪致用开了先河,还是应该予以充分明定的。 李贽死后约半个世纪,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顾炎武、王夫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正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矛盾普遍激化。明朝自中后期以来,政治日趋腐败,经济崩溃。明代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它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摧毁腐朽的明王朝,也沉重地打击理学思想的束缚。长期的民放大战争又导致了清朝入主中原。所有这一切极大地震撼着明代士大夫的心,也就是黄、顾、王手进步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再由于他们在青年时期都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饱尝了故国覆亡的灾难和苦痛。在“衰其所败,原其所剧”之际,他们痛定思痛,决心以史为鉴,探计和总结前亡的历史教训,以“矫其所自失”(18)。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史学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在李贽“经史为表里”思想的影响下,从理论上进一步强调作史的现实政治目的。王夫之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所贵乎史者,述往发为来者师也。”(19)他义为所谓“经世之大略”,不仅是要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更重要的在于要以治乱变化之中“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提也,必思易。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