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主义研究》 王光银 参加讨论

2.封闭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在“大跃进”运动中产生巨大政治压力。“大跃进”时期我国社会格局基本上是垂直隶属型结构,反映在政治体制上就是自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社会内部各组织,组织内部各个体缺少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的地位;就经济体制看,强调以指令性计划和统一的经济模式来调控经济领域的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在信息传播方面是单一的纵向行政传输渠道为主。由于这种封闭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作用于群众心理活动时,无形中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时广大人民出于信任、上进、自保、安全等心理因素,势必造成上行下效,人云亦云,甚至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种浮夸攀比,盲目崇拜之风迅速滋长并蔓延开来。
    3.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定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经过近现代史上外来文化的多次冲击,虽然已日薄西山,但并未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消失。相反,由于历史的积淀,它在一定程度上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强调整体利益,“一个人在行动时最基本的倾向是与外部期待和社会规范相一致,而不是与内部愿望或个人利益相一致”。[10](P192)此所谓“修身养心”,“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社会顺从以及期盼权威型领导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大众的心理倾向。由于这些传统文化中消极成份,它作为一种心理定势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念,形成了无为、顺从、从众、崇拜等社会心理,并在“大跃进”这样特殊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4.自然经济形态是上述群众特殊社会心理产生的温床。“农业经济这个重要因素是理解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格的关键”。[10](P139)中国长期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的习惯势力和思想在很长时间内都起巨大作用,极不易被清除。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安逸平稳的生活,不喜欢“大风大浪”。在“大跃进”运动中,他们表现出“怕私”、“怕富”、“恐资”、“怕落后”、“怕不合潮流”的趋势。揣摩上级,甚至领袖的心理,盲目从众,渐渐形成一种消极保守的心理。它集自卑与自大,无为与有为,顺从与叛逆等矛盾心理于一体。“大跃进”时期许多群众社会心理表面看似积极上进,有些走极端,如攀比竞赛,“左”比右好,实际上是群众为个体自身安全平稳而不得已采取的非常手段。
    5.群众自身文化素质较差,缺乏明察是非的能力。中国历来是一个农民占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高比例。小农意识又使其政治目光短浅,不可能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运动作出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与认识,只能从本能出发,被动的随社会潮流而动。“大跃进”运动一轰而起与之密切相关。
    三、结语
    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一种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良好或健康的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促进作用,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不良的或不健康甚至是变态的社会心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大跃进”时期有些群众社会心理是不健康的,它给我们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有些群众社会心理如急于求成心理,是“大跃进”运动得以在全国发动的群众基础;有些群众社会心理则在“大跃进”运动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大跃进”运动顺利地向纵深发展,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大跃进”时期的群众特殊社会心理对“大跃进”运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这个教训我们必须吸取。
    “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对“文革”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由于对一些不健康社会心理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和必要的教育引导,也由于社会心理具有继承性,“大跃进”时期的一些不良的群众社会心理不仅没有随“大跃进”运动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在“文革”这一特殊而重大的政治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变态心理,如狂热的崇拜心理,病态的恐惧心理,消极的保守心理,扭曲的逆反心理等,对“文革”的发生、发展和延续起了很坏的作用。
    在当前改革开放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社会心理探析研究,并及时的给以正确的引导。虽然“大跃进”时期的一些不健康的群众社会心理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大量的社会教育,已基本不复存在。但是进行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氛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育出积极、乐观、向上、健康的群众社会心理。
    【收稿日期】2000-04-19
    【参考文献】
    [1]李默。新中国大博览[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1993.
    [2]沈葵。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J].安徽史学,1995,(2)。
    [3]康濯。徐水人民颂[N].人民日报,1958-8-27.
    [4]怎样领导人民公社运动[N].人民日报,1958-9-22.
    [5]于明,朱权栏。诗歌之乡[N].人民日报,1958-11-4.
    [6]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A].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C].
    [7]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A].李锐。“大跃进”亲历记[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新华月刊。1958,(20)。
    [9]陆学斌。进一步发展新民歌运动[N].人民日报, 1958 -12-10.
    [10]迈克·彭。中国人的心理学[M ].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