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与此同时,中国根据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总结了前30年外交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从而使中国的外交和对外关系逐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这个总的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开始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不仅整个国际形势变化甚大,中东地区的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对这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政府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的基本方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事件分别采取适当的对策,因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首先是伊朗革命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重新崛起。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无论是保守的君主制国家,还是激进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国都愿意同它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例如伊朗、苏丹等国家现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力量掌权,中国依然与它们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尊重每个国家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但中国政府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却始终持反对态度。如利比亚涉嫌两次参与炸毁客机一事,中国根据自己一贯的立场,严厉谴责炸机的恐怖行径及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对判定的罪犯给予应有的惩罚。(注:田曾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543页。) 其次是两伊战争。中国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一贯主张并真诚希望两伊政府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维护海湾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大局为重,尽早罢战言和。(注:田曾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197页。)出于这一立场,中国积极配合联合国秘书长的斡旋工作,认真负责地参加常任理事国的磋商,为促成两伊战争的停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在两伊战争问题上所采取的平衡、客观、公正的立场以及积极劝和的态度赢得了伊拉克和伊朗双方的信任,也得到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的赞赏。 第三是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及由此而引发的海湾战争。由于伊科都是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于海湾危机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中国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恢复和尊重科威特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合法政府。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主张在安理会有关决议的框架内以和平手段解决危机。(注:赵国忠:《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第40页。)海湾战争爆发后,中国又一再呼吁各方尽最大克制,防止战争蔓延和升级,尽快实现停火。战争结束后,中国又对战后海湾地区的安全安排提出五点建议。中国的这一立场受到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欢迎和赞赏。 第四是阿以和谈及由此出现的中东和平趋势。中国对中东的和平进程十分关注和欢迎。1988年,钱其琛处长正式宣布了中国关于解决中东问题的5点主张,即“中东问题应该通过政治解决;主张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在中东召开有5个常任理事国和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支持中东冲突各方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的直接对话;以色列必须撤出所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同时也应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巴以互相承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和平共处。”(注:“巴以和谈大事记”《解放日报》1998年10月25日第4版。)1997年12月,钱其琛副总理在访问中东五国时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中东和平进程的五点主张。中国政府的立场不仅受到阿以双方的欢迎,也对和平进程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对这一时期中东地区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及时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采取了适当的对策。中国通过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信任,从而促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中国又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和沙特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各国高级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不断。中阿双方领导人通过互访,就双边关系,中东地区形势和双方关心的国际问题和重大事件交换看法,达成某些共识,使中阿双方互相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加强合作,发展友谊。 三、五十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特点 对五十年来中阿关系的历史回顾,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中阿关系的特点。笔者认为,五十年来中阿关系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在建立和发展中阿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所奉行的基本的外交方针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综观五十年来中阿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主要着眼点始终放在反帝、反殖、反霸和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方面。事实上,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确实给予了始终如一的积极支持。如在前文所叙述的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中国都坚持地站在阿拉伯国家一边,反对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改革开放后,中国仍然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中国历来主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去管理,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协商和平解决,不能由一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注:孙友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第253页。)中国政府对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态度和立场就充分反映了中国的这一外交政策。实践也表明,中国在发展对阿关系中采取的这一基本方针是成功的。 此外,为了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国还把50年代中期与一些亚洲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阿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不同,只有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求同存异”,而不是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来划线,阿拉伯国家才能接受。综观五十年来中阿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中国确实始终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例如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及时系统地提出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注:田曾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191页。)就贯穿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才得以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其间虽有波折,却仍保持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