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
第三,从新的视角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民国历史人物。人物评述是历史研究的重点,但也是最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长期以来,民国人物研究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评述不够客观,另一方面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研究多,或孤立地看待某个历史人物,常常抓住一点,不顾其余,这就很难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入九十年代,民国历史人物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学者比较注意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但是人物研究的思路仍需进一步改进。研究民国人物必须采用多学科、多角度的方法,并且将其放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审视,这样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述。
第四,学科交叉渗透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民国史研究面临学科改造和深化问题。目前的研究工作已经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这是民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如此,不足以厘清民国史领域中的各类重大问题。譬如,民国经济史的研究,已经突破传统的发展史模式,交叉甚至渗透到银行、公债、税制等财政金融方面的问题,这就必须运用历史学、经济学、金融学、银行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方能将各种问题分析解释得更加深透。对政治史的研究,过去单纯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还必须运用政治学的方法,深刻分析民国政权的统治理念、政治结构、政党形态、政治演变的规律与特征等。进入九十年代后,社会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如研究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人口流动、城乡社会变迁等,它必将拓展和丰富民国史研究的内容。民国史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采用多种风格、多种模式,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并且拓宽研究视野,注重吸收海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民国史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开展社会调查,积累更多的原始材料。进行社会调查,寻找更多的原始资料,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远的不说,在民国时期,不少史学机构和历史学者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调查,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三十年代的农村经济调查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它推动了民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民国时期相去不远,有条件开展社会调查,而且不积极抓紧抢救,这些资料将永远湮没,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
民国史研究迈向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十分重视学风问题。研究历史,史实是基础。尊重史实,纪史以实,是历史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信条,也是史学家应该具备的史德。许多老一辈史学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可是,长期以来,优秀的治学传统和史学家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遭到破坏。随风写史,歪曲事实,曾泛滥一时,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这种现象虽已有很大改变,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术界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被扭曲,新的不良风气正在滋长蔓延。
一种是急功近利。有的人不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企图走捷径,采用投机取巧的办法,拼拼凑凑,一年编写几本书,写几十篇论文。这种所谓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只是一些泡沫式作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对学术发展没有任何助益。有的人则屡屡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
另一种则是胡编乱造成风。由于社会上人们对民国时期的人和事甚感兴趣,因此有的人为了迎合社会上猎奇的需求,将一些没有事实根据的材料或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东西,撰文成书,广为传播,造成新的历史事实的混乱。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将严重地制约民国史学研究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